果园里,红彤彤的果实压弯了枝头,一派丰收的喜悦。然而,在这甜蜜的底色下,一家果企的负责人眉头却拧成了疙瘩——一笔迟迟未到的销售款,像一块石头压在心头。
就在这时,灵台县法院什字法庭“每周进一村”的队伍,走进了他的企业。这不仅仅是一次例行的走访,更是一场精准送达的“法律及时雨”。
“法官,您给评评理,当初说好他们把果子出售后就给我支付45000元的货款,谁能想到说话不算数了!”企业负责人一见面就倒起了苦水。
原来,这家果业公司与一位外地客商因苹果货款支付产生分歧,对方以各种理由拖欠部分货款,沟通多次未果。
法庭工作人员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而是直接将“调解桌”搬到了企业的仓储车间。在堆满果箱的现场,他们仔细查阅合同、核对单据,随即联系该外地客商。在两个多小时的线上协商中,没有晦涩的法条堆砌,只有通俗易懂的利害分析;没有冗长的程序,只有切中要害的调解方案。最终,在法官入情入理的调解下,双方当场达成和解协议,客商承诺一周内付清欠款。一场困扰企业许久的纠纷,在果香缭绕中烟消云散。

纠纷解决了,但什字法庭的工作并未止步。他们敏锐地意识到,个案的成功调解固然重要,但提升整个产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更为关键。
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问诊”在企业的会议室里开始了。法官们化身“企业医生”,针对刚刚发生的案例,开出了一系列“法律处方”:
如何签订一份“滴水不漏”的购销合同?法官们拿出了精心准备的“合同模板”,逐条讲解关键条款,从质量标准、交付方式到违约责任,让“白纸黑字”成为企业最坚实的铠甲。除了销售端,他们提示了果品储存、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风险,以及用工招聘、薪酬支付中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引导企业将风险管理前置。“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法官们结合案例,生动阐述了诚信不仅是商业道德,更是受法律保护的核心价值。
“如果以后再遇到类似纠纷,不用等、不用跑,用这个‘码上法庭’就能直接联系法官。”讲解尾声,什字法庭的工作人员顺势拿出“码上法庭”的宣传页,向企业负责人推荐。“这个小小的二维码,相当于一个‘移动的诉讼服务厅’,可以实现法律咨询、在线调解、案件查询等“一码通办”,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

企业负责人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他感慨道:“今天真是‘双丰收’!不仅收回了欠款,更收获了一本实实在在的‘生意经’。以前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它是我们发展路上最可靠的‘护身符’。”
灵台县法院什字法庭庭长表示:“我们的‘每周一村’活动,就是要变‘等案上门’为‘送法上门’,将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最后一公里’。让法治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坚实底座,让老百姓的‘致富果’结得更安稳、更香甜。”
什字法庭这次进村,解决的不仅是一起纠纷,更是在企业心中播下了一颗法治的种子。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法治的阳光与丰收的果实交相辉映,共同绘就了一幅和谐美好的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