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和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阶段,环境安全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崇信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县区,煤炭、火电等重工业产业占比高,县域内13家重点排污单位的环境风险隐患交织叠加。为切实守牢环境安全底线,提升生态环境领域治理水平,崇信县生态环境局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生态环境领域信用信息管理工作的创新路径,通过构建科学的信用管理体系,推动环境监管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变。
一、完善环境信用评价体系,构建精准监管基础。崇信县生态环境局对县域内重点排污单位、排污许可管理单位、重污染行业单位等进行全面排查梳理,打破信息壁垒,整合多部门数据资源,建立动态企业信息库,实时更新企业基本信息、排污许可信 息、污染物排放数据、环保设备运行状况等内容,为环境信用评价提供丰富、准确的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崇信县生态环境局制定详细且具有针对性的环境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涵盖企业环保设备设施运行状况、维护保养记录、安全防护措施落实情况、操作人员培训及持证上岗情况,以及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等多个维度。通过量化评分,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信用等级。对县域内重点排污单位严格对照评价指标体系检查,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二、实行差异化监管,激发企业守信动力。崇信县生态环境局根据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采取“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差异化监管方式,创新性地实施“绿标、蓝标、黄标、黑标”四级差异化监管,在制定年度“双随机”抽查计划时,将“双随机”抽查与企业信用风险等级相结合,对守信企业(绿标),年初纳入执法“正面清单”,通过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与基础数据库系统、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结合无人机巡查、视频监控等方式对绿标企业开展非现场监管,减少开展现场执法检查的频次,实现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发挥激励导向作用,引导企业持续保持良好的环境信用。对失信企业(黄标)和严重失信企业(黑标),坚持强化监管原则,加大污染源随机抽查频次,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取消参加环保评先评优活动。在行业内形成警示效应,倒逼企业重视环保问题,积极整改,恢复良好的环境信用。
三、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彰显执法温度。崇信县生态环境局全面落实生态环境行政处罚“首违不罚”和“两轻一免”清单制度,改变以往单纯以罚代管的执法方式。帮扶、教育违法企业及时改正环境违法行为,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水平,让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执法人员现场检查时,要求重点排污单位主要负责人严格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将环保设备设施安全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落实涉环保设备设施新、改、扩建项目环保和安全“三同时”有关要求,定期开展环保设备设施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和系统自查排查行动,依法建立隐患整改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及时消除隐患,将环保设备设施运行安全落实到生产经营全过程,切实守牢安全生产防线。
崇信县生态环境局在生态环境领域信用信息管理工作中的创新实践,通过完善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实行差异化监管和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构建了一套科学、高效、人性化的环境信用管理模式,为加强企业环境安全管理、提升生态环境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水平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