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土壤”,为了破解执法监管痛点、行业治理难点、群众关切焦点,我市以机制创新为抓手,以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为基础,以跨部门联合监管为核心,打破部门壁垒,整合监管资源,构建“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内外贯通”的跨部门联合监管体系,从根源上解决“多头管、重复查”等难题,实现监管效能与企业满意度“双提升”,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清单引领、计划统筹”,下好监管“先手棋”
我市坚持“一盘棋”思维,将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纳入政府年度考核,动态优化《“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事项清单》《市场主体合规经营手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细则》,统筹指导全市203个单位开展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月会商、季调度、年考核”机制,今年召开3次联席会议安排部署并调度推进,结合集体培训+一对一培训提升业务技能。按照“行业相近、职责相关”的原则,梳理全市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年度抽查计划共82个行业,明确联合检查对象、抽查比例、时间节点。目前,全市已认领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3617项,建立监管对象标签1366个、执法人员标签910个,共发布抽查计划725条,其中联合抽查计划642个,发布抽查任务1440个,其中联合抽查任务1357个,通过行业化规范、清单化管理、计划性推进,从源头杜绝“随意检查、多头执法”。
二、“信用赋能、随机匹配”,练就监管“精准功”
我市根据“通用型+专业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系统自动将全市31612户企业评定为A、B、C、D四个风险等级并动态更新,加强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重点监管、专项整治中的运用。在监管对象抽取环节实施差异化精准监管,对低风险企业抽查比例最低降至3%,实现“无事不扰”,对高风险企业抽查比例最高提至100% ,实现“利剑高悬”。目前,全市已通过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方式发布抽查任务1054个,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抽查占比86.7%,检查精准度较往年提升20%以上,现场整改411户,限期整改340户,转案源8户,问题发现率同比提升35%,整改完成率达100%,真正实现了监管资源的高效运用。
三、“联合执法、效能倍增”,打好监管“组合拳”
我市坚持“外部联合+内部综合”,将以往多部门、多科室的“分头检查”充分梳理整合为“联合检查”,对农资经营、加油站、养老机构等82个行业通过跨部门、跨层级“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综合运用实地核查、线上监测、书面检查等多种方式,最大程度减少多头、重复检查,针对检查发现问题,建立“闭环管理”机制,推动问题从“多头整改”向“一次根治”转变。目前,全市共完成跨部门抽查任务1155个,跨部门检查市场主体12364户,减少重复检查6000余户,跨部门抽查事项覆盖率100%,跨部门抽查任务占总抽查任务的89%,较去年同期提升40%,企业迎检次数平均降低67%,切实做到为企业减负降压。
四、“结果公开、失信惩戒”,织密监管“防护网”
我市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责、社会监督”,推动监管从“政府单打”向“多元共治”转变。检查人员通过省“互联网+监管”系统移动端APP现场填写检查记录、上传证据材料,单次联合检查时间平均缩短50%,数据实时同步至“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开,实现检查结果即时推送、全网可查,监管效率显著提升。同时,构建“抽查—公示—惩戒”联动体系,对监管中发现的企业失信行为,实施市场准入、资质审批、招投标等方面限制,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监管震慑,社会公众通过公示系统实时监督,监管透明度和公信力持续增强。今年,通过联合惩戒倒逼企业主动整改问题127项,违法失信行为发生率同比下降18%。
我市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既减轻了企业负担,又筑牢了安全底线。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完善联合监管机制,推动跨部门监管从“物理聚合”迈向“化学融合”,以更高效的协同监管、更有力的执法举措、更优质的服务保障,护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