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信用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下,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全力打造崇信特色实践样板,相继斩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两项国家级荣誉。2025年6月,崇信县“两山”转化典型案例《擦亮生态文明底色,拓宽发展“钱”景》在中国环境报刊发。

       一信用促共识,凝聚绿色发展合力坚持高位推动,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发展全局,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构建“大生态”格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纳入领导干部“三位一体”考核体系,权重超20%,以严格制度倒逼责任落实。同时,打造“线上+线下”宣传矩阵,结合主题活动开展普法宣传。在这一过程中,信用理念贯穿始终,要求各部门、企业诚信履行环保责任,使“两山”理念深入人心,凝聚起强大共识。

       二是信用助布局,筑牢生态发展根基。立足县域实际,编制了《全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创新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划定清晰边界。将生态理念深度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推动城市总规、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多规融合,实现“多规合一”,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十四五”以来,建成河湖绿色生态廊道24公里、湿地265万平方米,完成生态修复面积210万平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6.64%。创新“一树一策”古树保护机制,“华夏古槐王”荣登“全国十株最美古槐树”榜单,华夏古槐王景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三年达到91%以上,地表水水质连续三年稳定达到Ⅲ类标准,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汭河崇信县城段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在生态保护中,对参与企业建立信用档案,监督其诚信开展生态修复等工作,确保规划科学落实,为生态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三是信用融产业,激活绿色发展动能。在生态产业化的探索实践中,积极探索“生态+”复合发展路径,推动三次产业深度融合,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生态+农业”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红牛养殖、苹果产业、设施蔬菜三大主导产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12万亩绿色食品基地通过认证,培育出“崇信红牛”等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实现绿色农产品产值18.75亿元。“生态+工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聚焦绿色煤电基地、智能化矿井和风电建设,积极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加快工业绿色转型步伐,单位GDP能耗下降15%,实现绿色工业产值58.5亿元,走出了一条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工业发展新路。“生态+旅游”培育文旅康养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创新窑洞养牛模式,深度整合红色文化、非遗技艺、农耕体验等特色资源,打造文旅康养产业集群,2024年全县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花费分别增长34.3%和37.2%,成为周边地区游客休闲度假的热门目的地,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发展中,建立产业信用评价体系,对诚信经营、绿色发展的企业和农户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激励其提升产业质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四信用强机制,建生态长效发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制度体系。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创新监管模式,办理全省首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制定配套政策,构建制度矩阵,通过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等举措,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信用为纽带,强化各部门协作,实现生态安全高效防护,持续释放生态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