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崇信县聚焦信用赋能,进一步完善信用基础设施,着力在信息共享、信用监管、信用修复、信用融资等方面协同发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市场活跃度。
一是信用修复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前不久,某企业在经营中遇到难关:原来,该矿因几年前有一次行政处罚记录,在近期招标活动中受到限制,为此,该企业向崇信县应急管理部门提起信用修复申请。接到申请后,县应急管理局立即启动快速办理机制,工作人员主动对接企业,详细指导材料准备,并开辟绿色通道,按照常规流程需要3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的手续,仅用1天时间就完成信用修复,帮助企业成功参与投标。该企业负责人表示:“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超出预期,为我们解了燃眉之急。这种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的作风,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和力度。”去年以来,崇信县出台了县级信用修复“一件事”实施方案,建立行政处罚决定和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告知“两书同达”工作制度,印发《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指南》,以全面制度保障信用修复。成立了信用修复“一件事”工作专班,在政务服务中心增设信用修复窗口,具体帮助企业上传修复资料,将受理、初审时限由5个工作日压缩至0.5个工作日,最大限度利企便民。截至目前,累计办理信用修复12件。
二是信用执法服务企业“无事不扰”。7月23日,市场监管部门组织对辖区餐饮行业开展分级分类联合检查,以“信用画像”赋能精准监管,实现“一次上门、全面体检”。据了解,检查结合全县公共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信用等级与执法规则深度融合,通过差异化抽查比例及排除规则,对本年度未接受检查的B级企业、C级企业分别按照20%、50%的比例进行抽查,A级企业享受“无事不扰”豁免检查。“现在,政府部门的检查效率高了、次数少了,尝到了信用优良的甜头,我们维护信用等级的动力更足了,能够更加心无旁骛地专注经营。”崇信宾馆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崇信县相继在房地产、粮食、人社等20个领域开展信用评价,评价结果在分级分类监管、“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抽检中参考使用,对信用等级优良的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对信用等级较差的企业增加监管频次,实行信用风险差异化监管,实现了精准监管、智慧监管。同时采取“双随机、一公开”风险分类抽查、在线核验、现场核查、专项检查等多种检查方式,在20个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信用承诺事项8项,明确“监管谁、怎么管”,规范监管行为,运用“双随机、一公开”风险分类抽查总体占比不超过3%,对230余户经营主体做到无事不扰,营造了“有诺必践”的良好信用环境,激发了经营主体发展活力。
三是信用融资助力企业“由信转贷”。退役军人李某在崇信县创办小米授权体验店与鲜花店,因资金周转困难影响经营。农商银行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帮助其通过“信易贷”平台申请融资,并在当日审批通过,授信额度50万元,高效解决企业燃眉之急。崇信县积极引导银行、企业入驻“信易贷”平台,不断优化“信易贷”系统,在使用不动产、社保、公积金、电、税务等信用信息的基础上,调用信用承诺践诺、水、气等本地信用信息数据,为丰富“信易贷”产品、搭建线上银企对接桥梁提供了数据支持,极大降低银企双方贷前信息搜索成本、贷中风险管控成本、贷后违约处置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