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崇信县创新举措,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积极探索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度融合,将环境整治成效纳入农户信用积分和村集体信用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各乡镇、村社和广大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实现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有效衔接,为“信用+乡村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一强化“信用+激励”机制,激活整治内生动力崇信县不仅设立财政资金专项奖补,更将整治工作与信用激励相挂钩。县里制定的实施方案,明确将5大类28项量化考核结果作为信用信息采集的重要来源。每季度的量化考评,由各部门联合考评组进行,其考评结果不仅作为资金奖励的依据,更作为对乡镇、村社信用评级的参考,并将表现优异的乡镇纳入守信联合激励名单,在项目申报、政策扶持上予以倾斜。同时,将考评数据下沉至农户个体。为积极参与整治、表现良好的村民赋予信用积分,对拒不配合、整改不力的则进行信用扣分,并记入其家庭信用档案。此举将外在的现金奖励与内在的信用价值提升相结合,形成了“争资金”与“争荣誉”并行的双重激励机制,极大地撬动了基层的整治动力。

      二构建“信用+共建”格局,形成长效治理合力在以奖代补和信用积分的双重激励下,各乡镇迅速构建起“政府主导、村组落实、群众参与、信用支撑”的工作新格局。锦屏镇、柏树镇等地将村民在环境整治中的投工投劳、拆除违建、美化庭院等行为全部量化纳入村民信用积分榜,实行“月检查、季评比、年考核”,评比结果在信用信息平台上进行公示。群众作为直接受益者和信用主体,参与热情空前高涨。黄寨镇的村民们为了提升自家和全村的信用等级,主动清理“三堆”,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各村成立的村民理事会,负责信用信息的采集、公示和评议,确保了过程的公平公正,形成了“守信受益、失信受”的共建共享氛围。

      三凸显“信用+成效”转化,实现乡村面貌与乡风文明双提升通过“以奖代补”与“信用体系”的有机结合,崇信县的整治成效得到了巩固和升华。一方面,硬件环境焕然一新(清理垃圾、整治庭院、清理河道等数据保持不变)。另一方面,乡风文明和信用意识显著增强。村民维护环境从“被动”变为“主动”,因为这不仅关乎奖金,更关乎家庭和村庄的“脸面”和“信用名片”。信用建设的成果也被有效“转化”信用积分高的农户,不仅可以获得资金奖补,还能在“信用超市”兑换物品、优先评为“美丽庭院”示范户,甚至享受银行贷款利率优惠、更高信用额度等金融便利。

       如今,崇信县的乡村不仅是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更是诚实守信的文明之乡,实现了人居环境与信用环境的双优化,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