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实提升监管质效,静宁金融监管支局在辖内银行业和保险机构经营领域全面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工作。此举标志着静宁地区金融监管模式向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迈出了关键一步,将为辖区金融业稳健运行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创新监管模式,实现从“一刀切”到“精准画像”的转变
传统的监管模式存在资源分配不均、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静宁金融监管支局此次推行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核心在于打破“一刀切”的监管惯性,根据机构的信用状况和风险水平实施差异化监管,构建一套涵盖合规经营、风险管控、经营稳健、服务质效、信息披露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量化评分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每家银行、保险机构进行精准“信用画像”,并据此划分为A(优秀)、B(良好)、C(关注)、D(差)等不同信用等级。这一评价过程将是动态的,根据机构日常表现实时更新,确保评级结果能准确反映其最新经营状况。
二、实施差异化管理,树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鲜明导向
信用等级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将面临的监管待遇和发展空间。静宁金融监管支局将严格依据评级结果,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对A级(优秀)机构,实施“无事不扰”的激励性监管,在市场准入、业务创新、分支机构设立等方面优先支持,适当降低监管频率,为其健康发展创造更优环境。对B级(良好)机构,实施常规监管,进行常态化风险提示与指导,促其稳步提升。对C级(关注)机构,列为重点关注对象,通过增加检查频次、强化窗口指导、实施监管约谈等措施,督促其限期整改,化解风险。对D级(差)机构,则将成为监管资源投入的重点,依法依规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限制业务、责令调整高管等,直至推动市场退出,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三、释放政策红利,营造“稳健经营、服务为本”的行业生态
一是有利于提升监管效能。使有限的监管资源能够“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力量管住、管好高风险机构,实现对金融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二是有利于优化营商环境。为守法经营、内控健全的优质机构“松绑减负”,鼓励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创新和提升质量上,形成正向激励循环。三是有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将消费者权益保护、投诉处理效率等纳入评价体系,直接推动金融机构提升服务水平和纠纷化解能力,从源头上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静宁金融监管支局负责人表示,全面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是构建现代化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一环。下一步,静宁金融监管支局将不断完善评级体系,强化结果运用,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引导辖内银行业和保险业机构将主要精力回归到稳健经营、防控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上来,共同构筑一个风清气正、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静宁金融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