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崇信县积极探索调解仲裁工作与信用体系建设融合的新路径,创新推行“仲裁+”联动服务模式,通过多部门协同合作,在提升调解仲裁工作效能的同时,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注入动力。今年以来,全县仲裁结案率达100%,调解成功率达80%,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为信用环境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仲裁+监察”联动,筑牢诚信用工防线。强化业务联合培训,推动劳动纠纷源头化解,组建由青年仲裁员、劳动保障监察员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深入劳动争议较多的企业开展劳动用工指导,引导企业规范用工、诚信履约。按照“协作互补、合力维权、高效办案”原则,发挥监察、仲裁职能优势,为劳动者提供一站式维权服务,快速高效处置欠薪问题,对欠薪企业形成震慑,倒逼企业遵守信用准则。今年以来,联合办案5件,结案率100%;组建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畅通“绿色通道”,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诚信用工市场秩序。
二、“仲裁+就业”携手,营造信用就业环境。秉持“劳动仲裁暖民心,就业服务解民忧”理念,建立“劳动维权+就业帮扶”服务机制,将就业服务融入仲裁全流程,推送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和就业岗位信息,提供“推荐+帮扶+保障”一条龙服务。通过收集劳动者就业需求、推送岗位及政策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助力劳动者实现就业转型,在维权与就业中强化诚信意识,营造诚实守信的就业氛围。
三、“仲裁+工伤”高效处置,强化信用责任意识。针对工伤案件可能带来的影响,推行“工伤认定+调解仲裁”一体化服务,劳动者办理工伤认定后及时启动绿色维权机制,引导双方妥善处理工伤待遇问题。对争议较大的纠纷,仲裁及时介入调解,推动纠纷快速化解;同时向企业密集开展工伤预防宣传,扩大安全教育覆盖面,提升企业和职工的安全信用责任意识。
四、“仲裁+法院+司法+工会”多元联动,健全信用协同机制。为高效解决劳动争议,仲裁员入驻县综治中心,提供政策咨询、纠纷受理、调解等服务,引导当事人理性维权、诚信处事。强化日常法规政策咨询解答及以案释法,为各类主体维权提供专业意见;持续开展志愿者联系企业活动,帮助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今年以来,开展法规政策宣传3次,帮助企业化解劳动纠纷8起,进一步健全了多方参与的信用协同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