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平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决策部署及省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聚焦破除交易壁垒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以改革思维和创新举措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有效提升了交易便利度、公平性和透明度,为营造统一规范、公平高效的招标投标市场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上半年,全市共完成公共资源交易项目2777个,交易额51.34亿元,同比上升14.91%

一是异地联评破除交易壁垒。持续拓展运用公共资源交易“全省一张网”建设成果,在全面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和政府采购项目网上不见面开标和电子辅助评标的基础上,我市充分运用全省远程异地评标调度系统,与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及白银、定西、天水、庆阳等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多地联动,建立合作关系,跨区域共享评标专家资源,常态化推行远程异地评标。评标过程,主、副场评审专家通过音视频系统在线沟通、独立评审,不受任何单位或个人干预,评审结束后通过“人脸识别”进行电子签名,全程录音录像、可溯可查,有效解决了我市评标专家资源不足问题,防范了评标专家“熟面孔”“小圈子”等人为干预、围标串标等风险,有力保障了评标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提升了公共资源交易社会公信力。今年上半年,我市共开展远程异地评标项目354个,占比50.57%

二是降费减负助企纾困解难。严格落实政府投资项目停收投标保证金政策,非政府投资项目鼓励使用电子保函替代投标保证金,将电子保函开具费率从原来的5‰全部降至2‰以内。针对企业跨省域投标需重复办理(CA)数字证书、增加交易成本等现象,我市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快实现招标投标领域数字证书(CA)全国互认工作要求,对照电子招标投标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对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多轮联调联测,于6月26日上线移动数字证书CA全国互认功能,外省企业在我市参与投标,无需重复办理数字证书,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更为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我市全面落实面向中小企业预留采购份额、价格评审优惠、优先采购等一揽子扶持政策,有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上半年,中小微企业中标项目共259个(包段数为488),中标率78.72%,成交金额6.69亿元,占比77.97%;政府采购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项目221个,成交金额5.68亿元;实行中小微企业价格评审优惠的项目108个,涉及金额2.9亿元

三是公平竞争激发市场活力。严格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各项工作措施,建立招标计划提前发布制度,依法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在招标公告发布前30日发布招标计划,政府采购项目在采购公告发布前30日发布意向公告,全面公开项目名称、招标内容、项目概算、预计招标时间等关键信息,有效提升了市场透明度和竞争充分性。同时,严格落实招标投标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配合市场监管以及公共资源交易各行政监督部门及时清理违反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按照“一项目一审查”要求,督促招标人规范编制招标文件,在发布招标公告时同步发布公平竞争审查表,坚决防止在资格预审文件、招标采购文件、评标定标规则等方面出现所有制歧视、地方保护等不合理限制和不公平规定,有力保障经营主体公平竞争,激发市场活力。今年上半年,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计划发布率94.5%,政府采购项目意向公开率100%,公平竞争审查率100%。

四是协同发力维护市场秩序。充分发挥交易平台服务前沿一线见证监督职能,坚持“一标一评”模式,常态化对公共资源交易重点环节以及市场主体现场行为进行见证监督,对代理机构和评标专家场内不良行为进行量化扣分和信用评价,上半年,共见证通报代理机构现场不良行为14起,记录评标专家不良行为16人次,通过中心网站曝光通报,规范了代理机构服务行为,促进了评标专家依法依规、公平公正评审。同时,严格落实《甘肃省招标投标领域联动监督工作机制》,主动加强与公共资源交易行政监督部门的沟通衔接,以及与纪检监察、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审计等部门的协同联动,按照《关于认定招投标领域电子投标文件雷同情形有关工作的意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进行监测分析,发现疑似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及时预警反馈,配合行政监督、纪检监察等部门联合调查。上半年,共检索反馈涉嫌串通投标行为4起,全部反馈行政监督部门,对6家围标串标企业给予罚款5.43万元。通过联合惩戒,有力打击招标投标领域违法违规行为,营造了更加公平公正、阳光透明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