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积极践行“双碳”战略、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崇信县凭借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以“生态+风电”融合发展模式为关键引擎,将信用体系建设深度融入,积极探索“两山”价值转化路径,为县域经济绿色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是信用领航,精准规划绘就绿色蓝图崇信县风力资源得天独厚,年均有效风速时长超过2000小时,具备建设大型风电基地的天然禀赋。在项目规划阶段,该县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信用体系建设作为重要保障。一方面,通过建立严格的信用评估机制,对参与风电项目规划、建设的企业进行全面信用审查,要求企业提供详细的信用报告,确保引入的企业具有良好的信用基础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模拟等前沿技术,结合信用评估结果,精准划定风电场建设区域。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红线与风电产业规划的协调性,对信用良好、具备生态保护能力的企业,给予合理的建设空间,同时最大限度规避生态敏感区。通过信用引领和科技支撑,实现了风电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为“生态+风电”模式奠定了坚实的规划基础。

信用护航,项目建设铸就绿色典范在“生态+风电”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信用发挥着全方位的护航作用。以黄寨镇100兆瓦风力发电项目为例,在项目招投标环节,该县建立了严格的信用准入制度,对参与投标的企业进行信用评分,优先选择信用等级高、技术实力强、环保措施完善的企业,三一中能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其良好的信用记录和先进的技术方案,成功中标该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县加强对企业的信用监管,要求企业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和环保标准进行施工,建立信用台账,对企业的施工进度、质量、环保措施落实等情况进行实时记录。对于信用表现良好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对于存在信用问题的企业,及时进行约谈、整改,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同时,引入低噪音、高稳定性的智能型风力发电机组,并配套建设生态修复系统。企业积极履行信用承诺,投入资金进行生态修复,在风电场周边种植植被,恢复生态功能,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信用赋能,产业融合拓展绿色价值“生态+风电”模式不仅带来了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还通过信用体系的赋能,推动了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了绿色价值。黄寨镇100兆瓦风力发电项目一期工程成功实现并网发电,11台巨型白色风机叶片迎风转动,成为崇信县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依托风电项目,该县积极打造生态旅游新名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信用服务,要求旅游企业诚信经营,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建立旅游信用评价体系,对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环境卫生、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信用评价,并向社会公开。良好的信用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据统计,该项目全面投运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2亿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6.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等碳氧化物排放约4800吨。

截止目前,崇信县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提升至65%,森林覆盖率达到46.64%,较五年前增长8个百分点。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让该县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实践不仅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县域样本,更为全国同类地区实现“两山”价值转化贡献了崇信智慧,彰显了信用体系在绿色发展中的强大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