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来临,降水增多,水源地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为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崇信县迅速行动、积极部署,全面加强汛期水源地监管工作,并积极探索将信用监管融入管理环节,以实际行动守护好群众的“大水缸”。

一是全面排查,消除隐患,强化信用约束。崇信县生态环境分局组织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拉网式排查,范围涵盖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及上游地区。工作人员重点检查可能影响水源安全的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排放等情况,同时仔细查看水源地规范化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状况,如隔离防护设施是否完好、警示标识是否清晰等。在排查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通过徒步巡查与无人机航拍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排查无死角。对于发现的问题,建立详细台账,明确整改责任单位、责任人以及整改期限,督促相关单位立行立改,及时消除水源安全隐患。对屡次整改不到位或存在严重环境违法行为的单位,将依据相关法规纳入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实施联合惩戒,增强监管威慑力。截至目前,已累计出动排查人员16人次,发现并整改问题2个,有效保障了水源地周边环境安全。

二是加密监测,实时预警,引入信用评价。为及时掌握水源地水质变化情况,进一步强化水质监测工作,利用监测站实验室检验检测设备、应急监测设备等资源,对水源地水质进行加密监测。在常规监测项目的基础上,增加对一些重点指标的检测频次,确保能够及时发现水质异常情况。同时,建立健全水质监测预警机制,一旦监测数据出现异常,立即启动预警程序,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信息,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通过加强与气象、水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作,实现对雨情、水情、水质的实时动态监测和综合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对承担监测任务的第三方机构,加强质量管理与信用评价,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公信力。今年汛期以来,已累计开展县城区集中式水源地水质监测4次,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2次,关河水库乡镇集中式水源地水质监测2次,所有监测结果显示,水源地水质均稳定达标。

三是强化值守,提升应急能力,夯实信用基础。为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崇信县制定了汛期水源地风险安全隐患应急值班表,安排主要负责同志带队值班值守,分管领导及工作人员轮流做好24小时应急值守工作。严格落实值班制度,要求值班人员坚守岗位,密切关注雨情、水情和水源地周边环境变化情况,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并上报异常信息。此外,还制定、修订并完善了《崇信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积极储备应急物资,如活性炭、絮凝剂、消毒药剂等,且定期对应急物资进行检查和更新,确保物资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性能良好。在应急物资供应商选择中,优先考虑环境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保障物资质量和供应可靠。同时,组织开展水源突发事件应急演练,通过模拟不同类型的突发污染事件场景,检验和提升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截至目前,已成功开展应急演练1次,参演人员20多人,有效提升了全县应对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的能力。

下一步,崇信县将持续加大汛期水源地监管力度,不断完善监管机制,深化信用监管在水源地保护全链条的应用,强化部门协作,织密水源地安全防护网,切实保障群众饮水安全,让全县人民喝上干净水、放心水,并探索建立水源地保护相关责任主体的信用承诺制度,推动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良好氛围。

(撰稿:赵小成  初审:潘绎竹  审核:秦龙涛  张艳霞  编辑:陈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