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市场监管局关于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的意见》,创新监管方式,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度融合,通过差异化监管和精准化监管措施,有效提升了监管效能,优化了营商环境。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定位。泾川县市场监管局高度重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将其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将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作为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核心内容。通过分类监管,实现对诚信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失信企业“利剑高悬”,以公正监管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二、完善数据归集,夯实分类基础。健全归集机制。严格执行“谁登记、谁录入,谁办案、谁录入”原则,确保市场监管部门产生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涉企信息100%归集。同时按照“谁产生、谁提供、谁负责”要求,推动部门涉企信息共享。规范归集流程。印发《关于做好全县“互联网+监管”系统中涉企信息归集共享工作的通知》,明确归集内容、路径和标准。建立周通报、月调度制度,对落实不力的单位下发督办函,确保信息归集及时准确。

三、深化分类应用,提升监管效能。实施差异化监管。将全县企业划分为A(低风险)、B(一般风险)、C(较高风险)、D(高风险)四类,在化妆品、食品、餐饮、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建立23个监管对象库。2025年开展双随机抽查69批次,检查经营户214户,检查频次与风险等级严格挂钩。强化结果运用。抽查结果实时反馈至信用分类系统,动态更新企业信用画像。对A类企业无事不扰,B类企业常规监管,C类企业重点监管,D类企业严格监管,实现监管资源精准配置。

四、加强风险防控,推动关口前移。建立预警机制。聚焦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构建企业信用风险监测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对风险等级高的企业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创新监管方式。推动从重事后处罚向重事前防范转变。某食品生产企业因信用风险等级升高被预警后,主动整改避免了行政处罚,实现了监管效能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通过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泾川县市场监管工作监管精准度显著提升,问题发现率明显提高;行政效率明显提升,重复检查减少;企业诚信意识持续提升。下一步,泾川县市场监管局将持续深化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成果应用,拓展分类结果在金融信贷、政府采购等领域的应用,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加强信用宣传培育,全力打造“信用泾川”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