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崆峒区民政局通过打通跨部门信息壁垒,让冰冷的数据成为温暖民生的“开路先锋”,真正实现“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的救助新图景。

  据悉,截至目前,崆峒区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对全区新申请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因病致贫重病患者等各类社会救助对象共计6605人次开展核对;对1至6月在保社会救助对象64034户128229人进行复核,核对结果均已及时反馈各单位。

  曾让工作人员头疼的“隐形车辆”“影子房产”无处遁形,而真正困难的群众不再因证明“我是我”而辗转奔波。社区工作者王霞感触颇深:“过去帮群众办低保要跑七八个单位盖章,现在系统自动比对,我们能把精力用在入户关怀上。”

  这条智慧救助通道的基石,是十个部门握指成拳的协作网络。区民政局联合财政、公安、人社等十个关键部门签署数据共享协议,将车辆、房产、公积金等碎片化信息汇聚成困难群众经济状况的立体画像。线下,工作人员穿梭于各部门调取最新档案;线上,海量数据被导入甘肃省乡村振兴监督信息平台和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双通道。当新申请救助的材料递交上来,系统便自动开启“CT扫描”——房产登记处的红章、市场监管局的营业执照、银行流水里的数字,在数据洪流中交叉验证,织成密实的审核安全网。

  “信息数据通道的畅通和互联网大数据经济核对大大提升了困难群体申请社会救助的效率,同时有效杜绝了‘漏保、错保、错救、救助不及时’等情况的发生。”崆峒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部门沟通衔接,强化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提升居民家庭经济核对工作时效性和精准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