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泾川县市场监管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在健全制度规范、完善工作流程、优化系统功能、开展多维宣传等方面创新探索、主动作为,加快释放信用修复新规红利,以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因地制宜,打造信用修复“新样本”

为扎实推进信用修复工作,泾川县市场监管局按照国家总局和省市场监管局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完善常态化工作机制。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市场监督管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办法>等3个文件有关事项的通知》,并将《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纳入了县局《干部法律法规培训计划》,细化落实各方责任,明确办理流程和时限。同时在原有《行政处罚告知书》的基础上,增加修复告知内容,主动告知市场主体该行政处罚信息即将被公示的网站、失信行为类型、最短公示期、修复流程、信用修复政策等内容,进一步降低了市场主体的信用修复成本,有效促进信用的警示作用更好发挥、激励作用更好释放。

二、主动作为,提供快速修复“金钥匙”

为保障失信主体权益,提高信用建设水平,泾川县精准施策,着力提升全县市场主体守信践诺水平。一是积极筛选。依托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注册系统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把已归集的信用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准确判别筛选出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行政处罚公示到期需修复的市场主体。二是建立台账。建立信用修复台账,标注被惩戒公示的时间和期限,根据信用平台和关于修复期限的要求,通过修复台账和信用平台进行查询,在临近公示期满前再次通过电话及走访提醒告知市场主体办理信息修复,了解未修复的原因,对满足修复条件的市场主体,告知修复所需要的材料。三是修复提醒。在向市场主体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时,同步送达《信息公示、修复告知书》,第一时间将被惩戒的情况告知当事市场主体,除告知相关惩戒信息已向社会进行公示,会受到联合惩戒外,将如何进行信用修复的平台名称、修复的期限和途径同时告知企业。

三、优化流程,探索柔性监管“新举措”

积极优化修复流程,主动指导市场主体准备材料,鼓励市场主体重塑信用。一是增加线上修复途径。泾川县局采用“线上+线下”双向受理模式,市场主体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网站查询信用信息,找到具体的信用惩戒记录,通过“在线申请修复”,按流程提交修复申请材料。此模式让企业办事快、少跑路,积极推进信用修复程序化、便利化,获得了企业的好评。二是压缩办理时限。市场主体提出信用修复申请,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条件的,办结时间由2个工作日缩短为“即刻办理”。2025年3月,泾川县一公司因人员变动导致上年度没有进行企业年报被列入异常名录,县局在收到信用修复申请后,主动指导企业补报年报、准备材料,半日内就将企业移出异常名录。三是积极帮扶指导。市场主体达到信用修复条件提出修复时,对于提交的修复申请材料不符合规定的,县局在初审时逐一对市场主体联系人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其尽快修复失信信息,降低失信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源头防范,做好企业失信“吹哨人”

一是在市场主体年报中主动引导。通过各类媒体、宣传海报、电子屏幕、短信电话、上门宣传等方式积极引导市场主体按照时间节点进行网上年报,合法开展诚信经营。对即将逾期未年报企业、通过登记住所无法联系的企业,在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失信企业黑名单前,积极通过电话联系或发送短信提醒企业负责人及时履行信用信息公示义务。二是在执法监管中主动引导。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针对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开展政策和法律辅导,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及时规避法律及政策风险;同时教育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坚持遵规守法、诚信经营,“勤充电、补短板”,真正做到守法经营、诚信经营。三是在企业服务中主动引导。在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服务举措、维护公平秩序、提升质量水平等方面对企业开展精准帮扶,坚持“躬身服务、应帮尽帮、无事不扰、亲清高效”原则,从准入、信用、质量、标准等各个方面入手,发挥市场监管职能优势,为企业发展壮大蓄力赋能,最大限度地为企业纾困解难,减少不利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撰稿:泾川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初审:潘绎竹  审核:秦龙涛  张艳霞  编辑:陈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