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3月初,国家公共信用和地理空间信息中心发布的2025年第1期《地级城市信用监测月报》显示,我市去年12月份综合信用监测指数得分94.12分,排名全省和西部城市第一位、全国地级市第四位,创全省各市州在全国城市信用监测十年以来最高值。从去年7月份综合信用监测指数排名挺进全国地级市100名以内以来的5个月,我市不断刷新成绩,先后3个月领跑全省和西部城市,连续4个月排名全国地级市前10名。

社会信用是法人和自然人生存和发展的“金字招牌”,城市综合信用监测指标体现着一个城市的信用水平和营商环境。去年以来,我市坚持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推动社会治理、服务实体经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着力夯基础、促应用、求创新,绘就特色鲜明的“五色谱”。

建平台、强机制,夯实信用“底色”。建设完善了社会信用“一网三库一平台N应用”架构,市县两级481个部门(单位)累计归集148类信用信息1.7亿条,其中按照2024版要求归集207.5万条,做到应归尽归、零差错,出台《进一步加强诚信平凉建设的意见》等3项规定和信用承诺等23项制度以及2个监测评价办法,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和领导班子评价范围,实现了信用管理标准化和制度化。

重创新、助融资,提升服务“成色”。加强“甘肃信易贷·陇信通”平台推广运用,在19家银行均将平台数据信息作为贷前审查、贷后检查的依据,市政府与17家在甘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创新推出“金果贷”等53种金融产品,新增融资41亿元。目前,全市入驻平台企业5.13万家,占全市经营主体的33.1%,发放贷款108.7亿元,获贷企业占经营主体总量的4.56%,为全国40个达标城市之一。

严落实、强监管,发挥评价“本色”。市信用信息平台与50个行业领域共享数据,在35个行业领域利用信用评价结果对3.5万户市场主体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对企业开办、项目审批等11个领域的78类政务事项实行“承诺+事中事后监管”,对信用评价为优类企业,实行容缺办理、拿地即开工。办理信用修复2293件,帮助企业重塑了形象。

抓授权、促流转,推动数据“增色”。将信用数据管理纳入全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公共治理、公益事业数据有条件无偿使用;在智能制造、绿色建材等4个领域培育数据商,推动数据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市政务服务网汇聚数据108亿条,一网通办率99.5%;在全省率先完成大综窗改革,将线下40多个部门窗口整合为2个专区10个综窗,开展一次办、预约办、帮代办。

拓场景、强示范,增添应用“亮色”。围绕全市“三区一城市”建设,在28个领域创新“信用+”场景。创新“信用+静宁苹果”,开发濒源码,靠品质和信誉迈向国内外高端市场,品牌价值达180.86亿元;创新“信用+平凉红牛”,对35万头红牛植入“一码通电子芯片”,佩戴“电子项圈”,实现品种、生长、交易等信息无缝追索,提高红牛品质和食肉安全性;创新“信用+和美乡村”,建立“双诺双评”、双积分等机制,开展“十创十评”等活动,持续培育文明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