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如炬,照亮前行之路;文化似泉,润泽一方热土。

回首2024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坚定的信念和创新的举措,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平凉篇章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强化理论铸魂 筑牢思想根基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旗帜。

一年来,我市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首要政治任务,持续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内化转化工作。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年召开学习会议16次,开展研讨交流9次,举办读书班1期、“崆峒大讲堂”2期。这些学习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涵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等重要内容。

在市委的带动下,全市各级党委(党组)积极响应,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9100多场(次),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为了确保学习质量,对7个县(市、区)、15个市直部门单位、5所市直学校和2家市属国有企业党组织进行列席旁听,推动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更加制度化、规范化,让理论学习真正成为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理论素养和工作本领的有力武器。

一年来,我市积极创新宣传宣讲形式,以分众化、互动化的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千家万户。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七进”活动,实施“理响平凉——百千万宣讲工程”,依托“溪河乡音”“理论快递送下乡”“小板凳”课堂等特色宣讲品牌,累计开展宣讲活动3.22万场(次),线上线下听众达168.49万人(次)。

举办“新时代 新思想 新平凉”理论宣讲大赛,组织8名选手开展巡讲,进一步扩大了理论宣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其中,1名选手在全省“新思想在陇原”宣讲夏季赛中荣获二等奖,并被选派参加“全国优秀宣讲员浙江行”宣讲交流活动,充分展示了全市理论宣讲的实力和水平。

接地气的宣讲敲开了群众家门,通俗易懂的话语贴近了百姓心窝,生动鲜活的事例走进了大众生活,让党的创新理论跨越“云端”,真切融入了百姓日常,真正做到了让广大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在生活的每一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理论研究阐释是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重要支撑。一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工作,积极组织力量开展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2024年度省人文社科课题立项3项;平凉市第八批社科项目48项研究课题全部结项;聚焦全市中心工作,启动实施平凉市第九批社科项目研究课题,共立项43项。这些研究课题,紧密结合平凉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入探讨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扎实开展2024年平凉市社科宣传普及周活动,“科普之花开遍梯田王国”等3项案例评为全省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优秀案例,进一步推动了社科知识的普及和应用,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唱响主流旋律 讲好平凉故事

一场场紧扣时代脉搏的主题宣传,奏响平凉发展奋进的激昂旋律;一次次精心策划的新闻报道,定格平凉跨越前行的高光时刻;一篇篇广泛传播的媒体佳作,拓宽平凉走向世界的开放格局。

一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精心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吸引了更多目光,注入了强劲动力,营造了正能量强劲、好声音充沛的良好舆论氛围。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宣传,让党的声音传遍平凉大地。

精心组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宣传活动,激发了全市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一年来,我市持续加强和改进新闻报道,强化主题策划和日常调度,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集聚放大融媒传播效果。认真开展中央和省、市委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和党纪学习教育、“三抓三促”行动等专题宣传,精心开展“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锚定现代化改革再深化”“强信心看发展”“三区一城市”等专题专栏宣传,组织开展“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乡村行看振兴”等主题采访,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平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唱响了昂扬奋进的主旋律。

健全政策解读体系,规范新闻发布工作,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堵点淤点难点和广大人民群众诉求需求要求,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正确有效引导社会热点和网民关切。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平凉专场新闻发布会2场,市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12场,架起了党委政府与媒体、群众沟通的桥梁,传递了平凉争先进位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一年来,我市持续加强与中省主流媒体的沟通合作,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推介平凉,让平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积极衔接邀请央视财经节目中心策划制作了《乡村行 看振兴:陇原宝藏 古韵新章》50分钟平凉专题节目,在央视CCTV2财经频道《乡村振兴中国行》栏目播出,市委主要领导带头宣传推介平凉。

《平凉市政务服务改革:从企业开办“一件事”看线上线下融合》《甘肃平凉:以招商引资大突破助推发展动能大提升》等一批重点报道稿件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刊发,展示了平凉市在改革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成果和经验。

一年来,平凉在中央、省级、香港和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刊发外宣稿件4.1万余篇(条),同比增长一倍多,外宣声量大幅提升。

《甘肃平凉:开往春天的列车 穿越缤纷的花海》以及崆峒山美景、静宁苹果、庄浪苹果多次登上《新闻联播》。央视新闻客户端《共和国巡礼·沿着丝路看甘肃》大型融媒体直播节目播出《奋楫扬帆 富民兴陇——崆峒山下的宝藏小城》。甘肃广电总台《甘肃新闻》《今日聚焦》栏目播出“践行嘱托 实干兴陇——市州委书记专题系列访谈”平凉篇。精心策划制作的五集电视专题片《平凉,向梦远航》在甘肃广电总台黄金时段播出,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平凉的自然风光、特色物产、文化底蕴和发展成效。

平凉市招商引资(北京)推介会、平凉市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北京)院士专家研讨会、“崆峒杯”全国女子业余围棋公开赛、静宁苹果节等重大节会活动宣传成效显著,借助这些重大节会平台,展示了平凉市的发展机遇和投资环境,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平凉、投资平凉。

充分借助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等热点事件,浓墨重彩开展关联宣传,策划开展的“吃天水、游平凉、幸福小拐弯”康养畅游和引客入平活动社会效应明显,进一步打响了“问道崆峒·养生平凉”品牌,提升了平凉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提升文明成色 涵养时代新风

干净、美观的城市街巷,处处彰显着文明的整洁;贴心、便利服务设施,处处展现出文明的温度;活跃、暖心的志愿活动,处处凝聚着文明的力量;质朴、和谐的乡风民俗与邻里关系,处处传承着文明的脉络……

一年来,我市锚定提名资格攻坚冲刺全国文明城市,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创城工作有序推进,在文明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

扎实开展实测点位督查验收、问题整改百日攻坚、反馈问题清零行动等专项工作,分领域、分行业开展创城问题专项治理,城市环境更加整洁优美,公共秩序更加规范有序,公共服务更加优质高效。

广泛开展“创城有我、志愿同行”集中示范活动、“文明健康 绿色环保”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为创城工作贡献力量,志愿服务活动更加常态长效,成为城市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崇信县全力冲刺第七届全国文明县,以扎实的工作接受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验收。

一体推进“五大创建”,及时完成257个市级文明单位复查申报工作和42个全国文明县、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的推荐复查工作,指导静宁县扎实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形成了全域创建、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一年来,我市立足全市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推动我市首部促进型地方法规《平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出台实施,为规范市民文明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推动形成文明行为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

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部署开展抵制高额彩礼推进移风易俗专项行动、整治殡葬领域腐败乱象专项行动,扎实开展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有效遏制了农村不良风气,乡村文明程度持续提升。

从城市到乡村,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崇德向善的风气日益兴盛,爱国热情持续高涨,感人故事、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引领社会风尚,处处播撒着文明的种子……

一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先进典型的推荐宣传力度,1人获得2023年度“感动甘肃·陇人骄子”荣誉称号,组织开展“身边榜样”宣传活动,评选发布第十八、十九期“平凉好人榜”26人,1人当选“甘肃好人”、2人入选2024年“中国好人榜”,2名中小学生当选“新时代甘肃好少年”。通过宣传先进典型的事迹,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保障。一年来,我市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以评促建推动“大思政”格局构建。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强国复兴有我”“全民国防教育月”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1500多场(次),受众23万多人。成立平凉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依托平凉深厚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召开全市学校思政课建设现场会,广泛开展“传承红色基因”“阳光成长”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实施“圆梦工程”——农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志愿服务项目,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推动文化繁荣 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苏醒,城市便有了内涵;文化是生活的养分,它丰沛,生活便有了滋味。

一年来,我市组织文艺工作者立足平凉深厚文化根脉,深入挖掘重大现实生活题材,积极开展文艺创作生产,打造推出了一批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精品力作。

《慕天颜集》首发仪式在兰州成功举办。大型原创戏曲《慕天颜传奇》完成剧本创作并召开研讨会,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精彩的剧情,展现了平凉的历史文化底蕴。

《平凉记忆》丛书7卷本、散文集《守望》、小说集《望鹑觚》等文学作品出版发行,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平凉的风土人情和发展变迁。

短篇小说《换牛记》获第五届“延安文学奖”,散文《黄河路过玛曲》等作品在《人民日报》发表,展现了平凉文学创作的实力和水平。

现代秦腔剧《月照无眠》顺利公演,以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主题,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1人荣获第五届茅盾新人奖·网络文学奖,2名作家入选第四届甘肃小说八骏,为平凉文化事业的发展增光添彩。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的瑰宝。一年来,我市扎实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建立全市藏品资源数据库和馆藏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库,加强文物保护的信息化管理和科学保护,文物保护机制更加完善。

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建成平凉市非遗展馆,推动崆峒武术、皇甫谧针灸术争创国家级非遗项目,崆峒武术入选2024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俗民间项目,平凉市文化馆(市非遗中心)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展示了我市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效。

扎实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完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三级以上文化站86个,占比81.13%。推动文化“三馆”免费开放,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完善,“书香平凉”建设成效显著,城市书房、社区书吧利用率大幅提升,城市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建成,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

开展“千场文化惠民演出”活动2443场,惠及群众184万人次,为群众送上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红楼梦》歌曲音乐会、“陕北民歌平凉行群星演唱会”“盛世梨园颂党恩”秦腔大赛、“甘小侠”西北五省区青少年演武大会等文体赛事活动深受好评,2个村入选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文旅产业融合实现新突破,制定印发《平凉市聚力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实施方案》,推出建设文旅融合新高地、中医康养示范地、品质旅游目的地、旅居康养优选地22条政策措施,举办了“致敬国学:华人国学大典——从道源圣地崆峒山体悟中华智慧”活动,平凉市“打造西北文旅康养先行区”上榜中国改革2024年度典型案例。

加大文旅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在成都、深圳等地举办平凉文旅康养产业招商引资推介会,累计签约项目18个,概算总投资24.72亿元,到位资金6528万元,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2条乡村游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崆峒区上杨乡入选文旅部“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平凉避暑旅游城市”“静宁苹果”相继入选中央气象台大暑节气、寒露节气全国十大生态文旅品牌和中国风物臻选名单,“环西部火车游·崆峒号”专列被评为交旅融合服务地方发展的“平凉样板”,文旅产业成为平凉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矢志不渝的信念、果敢有力的行动,推动文化事业攀上新的高峰,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发展活力,绘就了平凉发展的多彩画卷。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

回首过去,平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展望未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力争上游,以如椽巨笔,饱蘸奋斗豪情,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三区一城市”发展目标,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市,持续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征程中书写平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