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市委各部门,市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中央、省在平各单位:

《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6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平凉市委办公室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6月9日

(此件有删减)

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6年)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把平凉红牛产业作为强市富民的战略主导产业,特别是市第五次党代会将“平凉红牛”列为全市倾力打造的九大重点产业链之一,举全市之力,集各方资源,全力夯基础、育良种、强龙头、延链条、创品牌、聚集群,平凉红牛产业呈现出规模扩张、链条延伸、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的良好态势。2022年底,全市牛饲养量达到97.62万头,出栏41.42万头,牛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28.7亿元。为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链条、做精产业品牌,推进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聚焦“3659”发展思路和经济总量过千亿元目标,围绕“三基地两区”建设,抢抓“平凉红牛”品牌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和平凉红牛被列入国家64个重要特色物种联合攻关育种计划等政策机遇,坚持以养殖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全力做强产业链、打造循环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构筑创新链,推进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基地规模化。按照全省陇东百万头高品质特色红牛产业带建设要求,全力扩大平凉红牛群体规模,到2026年底,全市肉牛饲养量稳定在100万头以上、出栏量稳定在40万头以上,其中平凉红牛饲养量稳定在35万头以上、出栏量稳定在15万头以上,牛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30亿元。

——生产标准化。按照“优质牛、高端肉”的定位,制定并推广平凉红牛生产系列标准,推广应用规模场达到全覆盖、养殖大户达到80%以上,实现饲喂繁育、屠宰分割、疫病防控等全环节标准化管理,每年扶持建办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个以上。

——营销品牌化。大力实施平凉红牛产品“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打造“平凉红牛”精品品牌,带动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和溢价能力明显提升,到2026年,培育企业品牌20个以上,知名产品25种以上,“平凉红牛”品牌价值突破200亿元。

——产业集群化。分层次创建国家级、省级平凉红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平凉红牛循环农业产业园,聚力打造链条完整、结构合理、三产互融的一体化产业发展集群。

三、重点任务

围绕上述思路和发展目标,重点实施“九大工程”。

(一)扩繁增量工程。坚持走“小群体、大规模”的路子,全力实施“万千百十”扩繁计划。

1.创建一批产业强镇。持续打造平凉红牛产业强镇,到2026年,累计创建存栏万头以上、产值超2亿元的产业强镇32个。(见附件1)

2.抓建一批养牛专业村。以“饲养集中、管理科学、运行高效”为原则,各县(市、区)每年抓建养牛专业村2—4个,到2026年,全市累计抓建存栏达到千头以上养牛专业村114个。(见附件2)

3.培育一批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充分利用平凉红牛产业集群、乡村振兴补助等项目资金,扶持发展标准化养殖,各县(市、区)每年培育标准化养殖示范场3—5个,到2026年,全市累计培育提升存栏百头以上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20个以上。

4.扶持一批养牛大户。通过能繁母牛补贴、见犊补母等政策,每年扶持新增养牛大户500户,到2026年,新增养牛大户2000户,累计达到1.8万户、饲养规模达到18万头以上。

责任单位:市畜牧兽医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强龙延链工程。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围绕全产业链各环节,做强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带动辐射产业纵深发展。

5.扶优做强链主企业。引导链主(链员)企业做大做强,锻造优势长板、补齐弱项短板、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围绕产品研发、加工制造、销售贸易、冷链物流、智慧管理等方面,多方培育、引进新的链主(链员)企业群体,发挥龙头引领带动作用,提升市场效益,反哺养殖农户。到2026年,培育、引进新的链主(链员)企业10户以上,提升标准化屠宰分割生产线5条。

6.招商引进龙头企业。按照“有链强链、短链延链、断链补链”的思路,重点引进三类“500强”企业和国、省集核心产品研发、数字平台建设、营销体系搭建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来平投资开发平凉红牛产业。制定平凉红牛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库、目标企业名录库、行业企业家名录库”,广泛开展招商宣传推介。各县(市、区)每年引进10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2个以上,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1个以上。

7.倾力推进全链开发。“吃干榨尽”全链式开发牛产业,全力推进集肉牛养殖、果蔬种植、田园观光、餐饮休闲、有机肥生产等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开发。推进皮、骨、血、内脏等副产品精深加工,大力研发生物制药、化妆保健品、胶原蛋白肽等产品,到2026年,牛副产品综合利用率提高6个百分点、达到50%以上。

责任单位:市畜牧兽医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招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良种培育工程。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全力加快平凉红牛新品种培育,带动平凉红牛产业快速发展。

8.优化巩固核心群体。按照《平凉红牛新品种培育联合攻关实施方案》,遴选种公牛和母牛,落实育种群基础母牛补贴,加强育种场管理,巩固平凉红牛育种群,提升平凉红牛核心群。到2026年,平凉红牛育种核心群规模达到1200头以上,育种群规模稳定在5000头左右;建成平凉红牛种公牛站2座,选育优秀种公牛60头以上。

9.加速推进品种培育。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等国内高层次专业科研团队,实施平凉红牛育种联合科研攻关,强化全基因组选择技术体系等育种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开展平凉红牛选种选配、生产性能测定等工作,优化遗传评估技术,完善系谱档案,开展世代选育,全面加快新品种培育进程。

10.带动产业快速发展。把新品种培育作为平凉红牛产业提质增效的切入点,强化平凉红牛育种科研攻关,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平凉红牛核心竞争力,为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的“红牛芯”。坚持边育种边推广,持续扩大繁育群和生产群,示范引领平凉红牛群体快速扩张。

责任单位:市畜牧兽医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园区创建工程。以促进区域畜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具有特色产业优势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11.创建国家级平凉红牛现代农业产业园。崆峒区在建成省级平凉红牛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基础上,建设平凉红牛种质培育中心和西北地区肉牛交易、屠宰分割、精深加工、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力争2025年成功创建国家级平凉红牛现代农业产业园。

12.创建省级平凉红牛现代农业产业园。崇信县、泾川县、华亭市、灵台县加快平凉红牛扩繁,全面改造现有生产加工设施设备,提升平凉红牛高档牛肉屠宰分割分级水平,形成区域化的平凉红牛高档牛肉生产加工集中区。崇信县、泾川县、华亭市、灵台县分别在2023年、2024年、2025年、2026年创建成省级平凉红牛现代农业产业园。

13.创建平凉红牛循环农业产业园。静宁县、庄浪县围绕“草+牛+肥+果(菜)”循环发展模式,扩大基地规模,加快配套完善饲草料、粪污资源化利用等产业体系,提高组织化程度,提升养殖效益,创建平凉红牛循环农业产业园。

责任单位:市畜牧兽医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五)品牌提升工程。聚焦“平凉红牛”品牌战略定位,不断培育壮大品牌主体、规范公用品牌管理、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创新营销方式方法,持续提升“平凉红牛”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14.培育品牌主体。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重点培育一批产业链领军企业,扶持一批产品加工初创型企业,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不断壮大经营主体群体。鼓励企业开设平凉红牛餐饮店、品鉴体验店,发展品牌店、专营店,拓展本土“平凉红牛”品牌市场。到2026年,新培育规上领军企业10户以上。

15.强化品牌管理。按照“统一授权、统一使用、强化监督、动态管理”的原则,规范“平凉红牛”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健全完善“平凉红牛”商标准入机制,规范准入标准、严格准入程序,把好用标企业资格认证关。加大“平凉红牛”商标保护力度,开展“平凉红牛”商标规范提升行动,严厉打击未经授权使用、篡改“平凉红牛”证明商标等侵权行为。到2026年,规范授权“平凉红牛”品牌企业达到65家以上。

16.加大宣传推介。通过参加畜牧业高层次展会、举办“平凉红牛”主题推介会、承办牛产业发展大型节会等活动,开展“平凉红牛”产品发布、产销对接、品牌宣传,助力品牌再升级。举办平凉红牛节、赛牛会、品鉴体验、美食节等活动,持续加强“平凉红牛”区域公用品牌及其产品的展示、宣传。加大广告投放量,在央视频道、省级卫视投放“平凉红牛”宣传广告;冠名“平凉红牛”旅游航班、专列和海运货轮;在市域内及周边省、市公路主干道、高速公路沿线和目标城市地铁(公交)站,设置广告牌、宣传语,全力推广宣传“平凉红牛”品牌。

17.创新营销方式。探索电商营销新模式,在天猫、抖音、盒马鲜生等知名电商平台开设“平凉红牛”官方旗舰店,鼓励平凉红牛产品开发企业入驻商城、网店,开展网上直销。鼓励支持牛产业龙头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开办专卖店、直营店,在大型综合商超开设平凉红牛产品销售专区、店中店。到2026年,开设网络旗舰店6家以上;在一线城市建立品牌专营店5家以上,在省会城市建立品牌直营店、连锁店10家以上,在商超综合体开设专区或专柜20个以上。

18.打造数智平台。探索“互联网+牛产业”发展模式,实施“智慧畜牧”工程。加快活牛交易数智化运营,依托陇东活畜交易市场,搭建“牛淘宝”数字化网络交易平台,建立统一支付系统,提供活牛线上交易、保险物流配套、大数据筛选支持和牛只检疫检测等服务,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一键采购、一键销售,提高活牛交易效率,提升活牛交易水平,形成牛源可见可观、需求智能匹配、信息互通共享、牛只快速买卖、品质安全可靠的活牛交易新模式。

责任单位:市畜牧兽医局、市工信局、市文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招商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六)秸秆变肉工程。健全完善饲草产业体系,开展玉米全株青贮等优质饲草生产,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将秸秆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肉。

19.提升饲草种植效益。以粮改饲、高产优质苜蓿示范项目为抓手,推广应用粮饲兼用玉米“一年两作”、豆禾混播等饲草高效种植模式,通过开展新品种试验、调整种植结构、探索收储方式,全面提升饲草种植效益。到2026年,全市粮改饲种植面积达到85万亩,高产优质苜蓿留床面积达到35万亩,优质饲草自给率增长2%、达到80%以上。

20.建设饲草料加工基地。改造提升现有饲草料加工企业,招商建办一批集饲草种植、收贮、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饲草料加工企业,推进饲草料生产规模化、销售市场化、发展产业化。到2026年,各县(市、区)至少培育或引进1户专业化饲草料加工龙头企业,全市饲草料加工企业达到27家以上,饲草料加工能力达到85万吨以上。

21.提升秸秆利用质效。积极开展校地合作交流,与兰州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开展优质饲草品种选育、高效生产模式研究、加工配方技术研发、相关标准技术规程制定等工作。鼓励饲草料加工企业创新发展模式,优化饲草料生产技术,重点开展以全株玉米青贮为主的优质饲草加工,推广生产秸秆汽爆破壁活性饲草等优质饲草产品,全面提升秸秆转化利用质效。到2026年,全市秸秆饲料化利用达到430万吨,其中玉米全株青贮340万吨,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提高1.5%、达到84.5%以上。

责任单位:市畜牧兽医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七)绿色发展工程。全面推行“草—畜—肥”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走出“种养结合、高效循环、安全优质”的生态循环发展新路子。

22.构建绿色循环发展模式。扶持创建有机肥生产加工基地,培育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草—畜—肥”循环生产,形成“以草养畜,以畜造肥,以肥还田”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至2026年,全市有机肥生产能力达到90万吨。

23.加快粪污资源化利用。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基本原则,鼓励企业在养殖密集区域建立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提高粪污处理水平,加快粪污肥料化生产,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到2026年,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1%以上。

24.筑牢产业发展安全屏障。进一步强化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严格疫病防控措施和活体动物调运监管,重点抓好口蹄疫、结核病、布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深入开展肉牛养殖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严格养殖环节兽药投入品监管,坚决杜绝使用违禁药物。

责任单位:市畜牧兽医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八)科技赋能工程。聚焦创新要素和关键环节,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制定平凉红牛标准体系,建强专业化人才队伍,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

25.加强技术推广。依托产业技术体系和各级技术推广部门,以平凉红牛为重点,积极引进、推广和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开展“三区”科技人才服务等活动,对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深入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全产业链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健全完善冻配改良服务网络,探索应用胚胎移植技术,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开展选育繁殖、杂交改良等工作,全面提高本地肉牛品质。到2026年,完善冻配点185个,每年冻配改良10万头以上,肉牛良种化率提高2%、达到94%。

26.完善标准体系。制定平凉红牛种群要求、饲草料生产、饲养管理、繁育技术、屠宰加工、精细分割等标准,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标准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等为重点,围绕肉牛养殖、屠宰加工以及优质饲草保供等环节,引导组织生产经营主体全过程标准化生产。开展“三品一标”提升行动,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开展绿色、有机产品认证,促进地理标志品牌与产业协同发展。

27.建强人才队伍。组建平凉红牛专家智库,设立平凉红牛专家工作站、技术人才库,深入开展新品种培育、实用技术培训、疫病防控、市场信息传递等服务。与有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强交流、密切合作,建立科研平台共建、科技人才共用、科研成果共享机制,为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激发自身活力,着力培树一批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硬的专业技术型复合人才。鼓励支持专业技术岗位上的科研人员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与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相关的企业,开展科技成果研发和应用,把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责任单位:市畜牧兽医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九)机制创新工程。立足产业发展实际,探索创新机制,优化服务方式,激发发展活力。

28.创新融资服务机制。充分发挥“财政+”平台优势,推行“财政+产业基金”“财政+银行+担保公司”等组合模式,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牛产业开发。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大力推行免担保、低利率的“红牛活体抵押贷”,拓展创新“养殖设施抵押贷”,持续推广“红牛贷”“小额担保贷”等金融产品,破解融资难题,激发产业活力。每年融通金融资金10亿元以上。

29.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健全“党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机制,大力推行“寄养代繁”“托管代养”“户繁场育”等养殖模式,鼓励平凉红牛养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与养殖户开展合作,最大限度让利于农户,辐射带动更多群众养殖平凉红牛。

30.创新价格引导机制。以平凉红牛优质产品为基础,采取项目扶持等方式,引导屠宰加工企业优质优价收购屠宰平凉红牛高档肥牛,通过价格引导,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平凉红牛饲养效益,调动群众饲养平凉红牛的积极性。

责任单位:市畜牧兽医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府金融办、平凉银保监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平凉红牛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统筹协调、督促调度,及时发现和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产业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联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支持和保障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各县(市、区)要细化举措,狠抓落实,积极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增强产业发展动能。

(二)强化政策扶持。认真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全力推进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红牛产业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和优势,服务产业发展。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打好政策“组合拳”,加大平凉红牛产业扶持力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

(三)强化要素保障。在资金争取、项目建设、科技支撑、融资贷款等方面优先保障产业发展。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合理预留产业发展用地,用于肉牛养殖、屠宰加工等项目建设;鼓励乡(镇)、村、社建设集中养殖小区、盘活废置养殖场(区),全力扩张平凉红牛规模。要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在项目立项、规划选址、用地审批、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并协调解决好企业生产经营所需水、电、暖等问题。

(四)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各类网络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平凉红牛产业发展意义、广阔前景,大力宣传支持产业发展和助农增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措施,调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要及时宣传报道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强化责任落实。按照《平凉红牛产业链链长制工作考核办法》,全面准确客观评价平凉红牛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成效,对产业发展好的县(市、区)、部门给予通报表扬并在项目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对产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优先推荐评优选先;对工作推动相对滞后的县(市、区)和部门,予以通报批评。

相关链接:一图读懂丨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