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聚力打造全省工业转型发展创新区,日前,市委、市政府制定印发《平凉市聚力打造全省工业转型发展创新区实施方案》。现公布(内容有删减)如下。

一、思路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打造全省工业转型发展创新区目标定位,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强科技、强工业行动,聚焦煤炭清洁低碳发展和多元高效利用,强化科技创新催生新动能,加快数智转型开辟新赛道,深化开放合作塑造新优势,谋划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巩固提升煤电产业,加快发展镁基新材料产业,培育壮大智能制造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布局发展低空经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工业发展新动能,着力构建立足资源禀赋、顺应市场需求、具有平凉特色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到2025年,初步构建以煤炭清洁低碳发展和多元高效利用产业为引领,生物制造、装备制造、绿色建材、农副产品加工、智能终端、新能源、新材料梯次跟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达到14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5户。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8%,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

到2030年,建成全省工业转型发展创新区。打造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即煤炭清洁低碳发展和多元高效利用产业集群,打造生物制造、绿色建材、农副产品加工、智能终端、新材料等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达到24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户。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转型发展塑造新优势

1.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谋划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科学确定煤化工发展方向和路径,聚力打造陇东综合能源化工基地。优化煤炭资源配置,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以煤气化、煤中低温热解为主线,丰富壮大甲醇、丙烯(乙烯)、尿素、半焦、煤焦油等基础化学品产品种类及规模,延伸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可降解材料、高性能纤维、功能膜材料、专用化学品、特种油品等精细化工产品,实现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以下任务均需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巩固提升煤电产业。扎实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煤炭增储上产倍增行动,推动华亭矿区扩容提质、灵台矿区整装开发,到2026年,全市煤炭产能达到6000万吨以上。加快建设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的支撑性煤电和促进新能源消纳的调节性煤电,推进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和扩容增能,2027年完成煤电机组低碳化改造;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和智慧升级,建成“陇电入鲁”工程,借助陇电入浙、入川、入湘工程实施,全面打通电力外送通道。到2025年,全市火电装机容量达到613万千瓦。到2030年,全市火电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工信局)

——推动装备制造产业高端化发展。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为发展方向,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机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推进“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大力发展大型矿山成套设备,重点研发现代矿井高效掘进、大型智能矿选、大倾角煤层综采成套装备、大型矿山物料输送成套系统。积极发展新一代智能化输配电装备,推动特高压输变电、智能型高低压开关、数字电缆光缆等设备和产品研发。大力发展精密铸造产业,补齐产业链上游。引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智能高端数控机床及零部件制造。通过外引内培,打造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等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推动建材产业绿色化发展。突出节能节材、绿色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推动建材产品升级。重点发展水泥发泡板、纸面石膏板、轻质复合板等多功能新型墙体材料。大力发展钙基新材料产业,推动钙基材料逐步向超细微、高纯度钙粉等高附加值的高端粉体产品升级,打造全国碳酸钙重要生产基地、钙基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着眼发展新一代信息产业用电子陶瓷、特高压电瓷、新能源汽车用陶瓷等先进陶瓷材料,打造国内领先的先进陶瓷产业研发及制造高地。推进部品部件、工业化装修、配件及模具生产等相关产业,大力拓展装配式建筑研发、设计、生产、运输全产业链条。到2030年,绿色建材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精细化发展。发挥“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品牌优势,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延伸发展肉牛、果品精深加工产业。依托泾河、汭河、达溪河川区等规模化蔬菜基地,积极发展蔬菜精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粮食深加工、饲草料深加工产业。积极推动纸制品包装、轻工纺织产业改造升级,不断提升农副产品精细化综合加工水平。到2030年,全市农副食品加工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畜牧兽医局、市工信局)

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生物制造产业。聚焦玉米淀粉和植物原料提取下游产业链,积极引进生物发酵、植物提取等行业企业,打造涵盖食品、医药、化工等多个领域的生物制造产业链,形成淀粉糖、酶制剂、氨基酸、叶黄素、大黄素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链条。发展壮大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实现中药材产品剂型多样化,努力打造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合成生物生产基地。到2030年,全市生物制造产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管委会〕

——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统筹推进白云岩资源勘探、开发、出让及金属镁冶炼加工,推动上游原镁冶炼、精深加工和下游建材、化工等全产业链发展,全力打造镁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围绕石灰石资源一体化开发,促进钙基材料向下游建筑涂料、造纸、橡胶、颜料、食品、医药等领域和行业延伸发展。以幄肯中晶为依托,加快实施碳纤维原丝和下游复合材料制品研发,推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在军工、高铁、汽车等高端装备和汽车零部件、体育休闲用品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PBAT+PLA等全生物可降解、可再生新型绿色材料产业,壮大高铝氧质瓷、镁石质瓷、金属陶瓷特种陶瓷产业。到2030年,全市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建局)

——大力发展智能终端产业。依托智能终端产业园,持续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引入显示模组、声学器件、移动电源等配套产业,全面提升智能终端产业发展的区域核心竞争力,着力构建“龙头+配套”产业生态。拓展智能终端产业新赛道,主攻发展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车载、智能服务机器人等产品及关键零部件配套,培育孵化一批开发新型平台、信息安全、工业软件等引领性产品和应用的企业。到2030年,全市智能终端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管委会〕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引进孵化一批新能源制造企业,推动新能源上中下游产业链项目落地建设。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推动抽水蓄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加快构建新能源产业链生态圈,形成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新能源建设示范区。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到2030年,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350万千瓦。(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

3.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布局发展低空经济。积极开发低空观光、农林植保、应急救援、文旅产业等多样化场景和多元应用体系,加快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低空经济发展生态。鼓励发展“低空+农业”、“低空+旅游”、“低空+运动”、“低空+教育”等消费产业。拓展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无人机等低空飞行航空器在应急救援、医疗救护、市政管理等公共服务行业的应用。支持发展低空物流、城际飞行等城市空中交通新业态。支持开展无人机整机及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和飞行控制等核心技术攻关与生产,招引一批研发制造企业,推动低空消费、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等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布局多能互补能源体系。积极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能源自备电站、微电网等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新模式。统筹推进氢的存储运输和场景应用,推动绿电、绿氢、生物质能与煤炭等传统能源互补耦合发展。加大泾川、崆峒等区块原油勘探开发力度,积极开发利用煤层气、煤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打造风、光、生物质、地热能等多能互补的新能源开发利用体系。到2025年,全市原油年产量达到10万吨,非常规天然气实现规模开采。(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

——布局人工智能产业。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进一步加快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步伐,丰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各环节的智能化应用场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装备制造行业的加工精度和产品质量,开展矿山开采、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智能装备健康状况监测预警等远程运维服务,系统提升产品设计、制造过程、行业应用的智能化水平。重点发展智能无人机、视频图像识别等领域的应用产品,助力信息消费升级。加快下一代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绿色智算中心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工业互联网及标识解析规模化推广应用,全面赋能新型工业化。〔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管委会〕

(二)加快企业培育激发新活力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政策支持和资源生产要素保障,加快产能释放,鼓励以资本、技术、品牌为纽带,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和产业链地位提升,持续壮大“链主”企业。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推动企业上市和资产证券化。到2025年,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户。到2030年,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0户。(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政府国资委)

2.加大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力度。孵化和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小巨人”企业,着力提升产业规模和发展层次。到2025年,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27户,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100户。到2030年,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0户,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200户。(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政府国资委)

3.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发挥大型企业技术、标准、质量、平台等引领支撑作用,促进中小企业深度融入大型企业供应链创新链,引导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稳定原材料供应和产销配套协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资金融通等方面配套协作,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发展生态。(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政府国资委)

(三)强化科技创新催生新动能

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施培育壮大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三年行动,促进行业骨干企业和省内外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开发一批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力争到2025年培育“三高”企业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72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到65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关中平原城市群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聚焦重点产业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加快构建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新型孵化平台,力争形成一批具有产业发展优势的技术创新专利,催生一批填补省内、市内空白的工业新产品。到2025年,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2件,商标有效注册量达到1.3万件,技术合同交易总额达到35亿元。(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3.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指导企业围绕产品创新数字化、生产运营智能化等环节,提高质量设计、在线诊断、产品溯源等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能力。鼓励工业企业实施质量体系认证,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积极培育质量管理先进企业,争创全国及省政府质量奖。(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

(四)加快园区建设搭建新平台

1.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按照“一县一区”“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各园区重点扶持2—3个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平凉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生物制造、智能终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华亭工业园区重点发展能源化工、绿色建材、装备制造等产业,静宁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泾川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轻工纺织、绿色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灵台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固废循环利用、煤电化、医养健康等产业,崇信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煤电、轻工及食品加工等产业,庄浪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医药等产业。统筹谋划建设现代化工园区,着力引进大企业,通过大项目带动、园区化推进,确保煤化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推进华亭、灵台化工园区建设,力争华亭化工园区2024年通过认定,灵台化工园区2025年通过新设立审批,为煤化工项目落地提供平台支撑。(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

2.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持续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补齐供水、供电、供气、道路、管网、污水处理、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有序开展存量建设用地处置和“僵尸企业”出清,降低企业、项目入园成本,不断提高工业亩均投资强度,提升园区承载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

3.加强工业物流体系建设。以工业园区(集中区)为载体,深入推进“现代物流+物联网+工业”融合发展模式,加快平凉南铁路综合性货场、华亭安口南物流储运基地、灵台邵寨煤炭综合利用及物流产业园等大型枢纽场站设施建设,打造陇东南能源供应枢纽;依托平凉机场,积极培育构建临空产业;促进物流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壮大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跨企业智慧物流体系,推动柔性物流订单和个性化定制物流服务,优化与兰州、西安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对接,助力工业产品向欧盟、中亚、西亚及东南亚地区扩展,融入国际大循环产业链,促进工业经济聚链成群和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

4.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推动园区空间布局集约化、产业发展绿色化、产业链接循环化、污染治理专业化、基础设施集中化、运行管理规范化,加快推进省级工业园区(集中区)循环化改造,将园区打造成为经济快速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优美清洁、生态良性循环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

5.创新管理运行模式。加快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率先试行“管委会+开发运营公司”管理运营模式,支持开展绩效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支持园区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探索托管、共建等园区合作新模式,建立相互协商机制,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产业协同优势,打造全市“飞地经济”发展先行区。探索与河西地区建立新能源项目“飞地”,推动新能源配套项目落地平凉。(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委组织部)

(五)加快数智转型开辟新赛道

1.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应用支撑能力。全面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建成5G基站5000座以上。有序推动新型网络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支持基础电信企业与重点工业企业深度合作,加快工业企业内外网改造。依托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功能,提供工业资源集聚共享、工业数据集成利用、工业生产与服务优化创新服务。(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2.深入推进5G垂直应用。进一步强化企业在5G应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推进5G+智慧矿山、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应用,充分释放消费市场、垂直行业、社会民生等方面对5G应用的需求潜力。加大电商示范应用建设力度,推动线下实体服务和线上数字服务相融合,构筑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发展模式。(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局)

(六)坚持绿色发展构建新格局

1.推进重点行业碳减排。大力推进煤炭、火电、建材等重点领域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矿山建设,积极开展燃煤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深入开展重点用能企业对标达标、能源审计和能源清洁度检测活动。(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

2.强化工业节水。健全高耗水行业用水限定指标和新建企业(项目)用水准入条件。组织实施造纸、纺织、食品等重点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推行用水定额管理,培育一批节水型示范企业。加强废水综合处理,实现废水资源化和梯级优化利用。(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水务局)

3.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强清洁生产审核,推动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以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提高大宗工业废弃物利用水平。引导再生资源企业积极申报再生资源行业规范公告,持续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

4.构建工业循环体系。围绕传统产业提升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构建煤电化、煤电冶、煤电材、农产品加工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探索建设“产业大循环、区域中循环、企业小循环”循环经济模式。通过上下游产业优化整合,构建水循环网、能源循环网、垃圾处理网、公用辅助共享网,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构筑梯度循环的产业体系。(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完善组织保障。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完善领导包抓、部门联动、跟踪督办、定期评估机制,加强总体指导、统筹协调、服务管理。市、县(市、区)及有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落实各级各类减税降费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争取和用活用好各类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资金支持合力。加大工业用地审批改革力度,探索落实工业用地容缺受理、审批机制和差别化供地政策,保障重大项目用地,完善亩产效益评价倒逼激励制度。

(三)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探索以挂职兼职、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等方式,柔性引进一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建立专家工作站(室)、人才小高地、专家服务基地等服务平台,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硬的人才队伍。

(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企业涉企问题摸排梳理和化解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排忧、纾困、解难。推行帮办代办制度,为重大项目配备全程帮办服务专员。推广全流程在线审批,简化评估评审项目申报手续,做到“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

(五)深化对外开放合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关中平原城市群全方位互动交流合作,探索对外开放平台合作模式,支持企业建立线上贸易、供应链对接平台,积极培育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相关链接:《平凉市聚力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实施方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