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全国、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聚力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深化文旅康养产业多元融合,加快构建现代文旅康养产业体系,日前,市委、市政府制定印发《平凉市聚力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实施方案》。现公布(内容有删减)如下。
一、思路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文化为灵魂、以医养为牵引、以旅游为载体、以生态为支撑,擦亮崆峒山文旅品牌,挖掘历史遗存、养生文化、温泉森林、道地药材、中医针灸等文旅康养资源,加强统筹协调,深化多元融合,丰富拓展业态,完善要素保障,健全体制机制,提升服务质量,打造“文旅+”、“+文旅”多元业态融合发展链群,大力培育多样化、高品质、覆盖全生命周期、贯通全产业链条的文旅康养产业体系,聚力打造文旅融合新高地、中医康养示范地、品质旅游目的地、旅居康养优选地,构建“一核两翼三带”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格局。
“一核”:围绕打造崆峒山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依托平凉中心城区,推进景城一体化联动发展,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两翼”:围绕创建西王母文化大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培育温泉旅游名镇,建设“西王母文化大景区—温泉小镇”省级旅游度假区。围绕关山大景区建设,加快莲花台、云崖寺、朝那湫、五龙山等景区一体化综合开发,打造关山省级旅游度假区。
“三带”:崇信原乡旅居全域全季文旅康养示范带,加强“景、城、村”联动开发,促进文旅、休闲、旅居、养生、养老等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全域全季文旅康养品牌。灵台皇甫谧中医文化康养示范带,深化医旅融合发展,培育中医针灸、康疗、养生等业态,提升中医针灸科研教学、教育培训、产品研发、中医理疗等服务能力,打造皇甫谧中医康养品牌。葫芦河流域农文旅融合康养示范带,依托“庄浪梯田”、“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品牌,发展“农业+文旅”产、学、研、培、旅、娱、养全产业链基地,打造葫芦河流域农文旅融合康养品牌。
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全域文旅资源,将宜人的气候、秀美的景色、清幽的环境、优质的康养结合起来,打造近悦远来、养眼养身养心的休闲之旅。到2025年,新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以上,省级旅游休闲街区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全市游客接待量达到6300万人次以上,游客旅游花费300亿元以上,康养产业产值60亿元以上,分别增长34%、25%、25%以上。到2030年,力争崆峒山景区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西王母文化大景区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新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以上,全市游客接待量达到1.5亿人次以上,游客旅游花费750亿元以上,康养产业产值150亿元以上,分别增长20%、20%、21%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聚力建设文旅融合新高地
1.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整合旅游资源普查成果,建立特品级、优良级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实施平凉文化解码工程,加强崆峒山道源文化、古成纪伏羲文化、西王母远古文化、皇甫谧医学文化等文化研究,举办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活动,编辑出版《平凉文化研究论文集》,提炼平凉文化标识,诠释当代价值。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实施崆峒山古建筑群、武康王庙、百里石窟长廊等古建筑石窟本体维修、环境整治等项目,推进考古成果整理,挖掘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推进崆峒武术、皇甫谧针灸、弦子腔、面塑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和保护传承,加强非遗展馆、传承体验中心、非遗工坊建设。加强革命遗迹和文物保护利用,推动静宁界石铺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建设,争创省级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完善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吴焕先烈士纪念馆、保至善烈士纪念馆、平东工委纪念馆等场馆功能,提升布展讲解水平,弘扬革命文化,培育特色鲜明的文化主题旅游产品。〔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以下任务均需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2.推进文化润城亮景。实施“一县一文化品牌”工程,打响道源圣地、武术之乡、书画之乡、围棋之乡、针灸之乡文化品牌。在城乡风貌建设中植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建设黄帝问道等系列文化雕塑、文化地标、文化街区、文化公园,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传承。推进景区、休闲街区、夜间旅游、乡村旅游点人文资源开发,彰显景区文化特色。到2030年,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0个以上,建成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7个,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1个。(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文旅局)
3.拓展文化体验空间。实施文博、体育等场馆景区化、社区化工程,推进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馆改造升级,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挖掘特色资源,综合运用信息化新技术,打造数字IP、文创IP和新的旅游打卡点,促进“场馆+旅游、休闲、研学、文创、购物”融合发展,丰富参与式、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内容,建设一批公共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加快崆峒山仙侠屿城体验园、泾川县古泾州文化展示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建设。鼓励公共文化场馆在景区和游客聚集区设立分馆,采取市场运作、政府奖补等方式,举办文化艺术展览、音乐节、演唱会、体育赛事等活动,开发经典诵读、阅读分享、艺术沙龙、手工艺作坊等沉浸式体验新产品。推进市博物馆、平凉体育运动公园争创国家A级旅游景区。(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
4.打造精品演艺基地。深化文艺院团改革,组建平凉文化旅游演艺集团。扶持平凉特色文学、影视、音乐、曲艺、舞蹈、书法美术等精品创作,加强以平凉人文历史、特色产业及崆峒武术、皇甫谧针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材的影视、演艺、歌曲、舞蹈等精品文艺创作,推进4A级以上景区编排至少1部驻场综艺演出或沉浸式演艺剧目,崆峒山景区创排1部具有全国知名度的旅游演艺精品剧目。推进旅游演艺剧院、剧场建设,拓展城市公园、商业综合体、文旅街区、景区景点等旅游演艺空间。打造崆峒古镇旅游演艺小镇,改造提升崆峒不夜城等集餐饮、休闲、演艺为一体的旅游演艺基地5个。(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文联)
5.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单位和文旅企业跨界融合,探索建立文博单位文创产品研发和营销机制,将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工艺、中医中药、非遗民俗等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开发,促进“平凉红牛”、“静宁苹果”等“甘味”农特产品旅游商品化,打造10大“平凉好礼”品牌。构建覆盖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宾馆饭店、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场所的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销售中心、网络旗舰店。到2030年,旅游购物花费占游客旅游花费的40%以上。(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农业农村局)
(二)聚力建设中医康养示范地
1.打造医旅融合示范基地。加强皇甫谧针灸、关山道地药材等中医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一批中医医疗机构、国医堂、养生馆,构建“15分钟中医健康生活圈”,打造崆峒古镇中医康养街区、崆峒道医养生馆、张鳌坡针灸小镇等集中医康复医疗、中医治未病、中医养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医旅融合示范基地。打响“皇甫谧”品牌,推进皇甫谧文化园大景区国家级中医药研学基地建设,推动“皇甫谧”中医系列康养产品和康复理疗项目进医院、进景区、进宾馆、进康养养老机构。到2030年,把平凉建成全国知名的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文旅局)
2.创新中医健康旅游业态。推进崆峒山、莲花台、云崖寺等景区充分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发展“中医特色医疗+旅游”、“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中医文化传播+旅游”、“中药材种植养殖+旅游”、“中医药企业+旅游”、“自然资源+中医药”健康旅游等多元化的健康旅游业态。开发以中医药文化为内容的电影电视剧、微短剧、书刊音像制品、文化创意等中医药文化产品。加强中医药膳、中医保健用品等医养结合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工与销售。(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文旅局)
3.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构建以市县中医院及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养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探索中医师多点执业,推动中医药人才、技术等要素向旅游场所集聚。到2025年,实现市县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综合医院设有标准化中医科和中药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全中医馆,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中医药康疗服务。(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4.完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城市街区、社区及旅游景区、公园、文化场馆等公共空间服务设施适老化建设,打造老年人宜居宜养宜旅环境。创新老年人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开展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点,鼓励社会力量开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养结合机构、护理康复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和康复室。促进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开通养老机构与中医医院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在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合理增加养老服务功能和设施,提升康养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文旅局)
(三)聚力建设品质旅游目的地
1.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升级。积极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推进平庆铁路、平凉机场、定平铁路、G70福银高速分设线等外联通道建设,完善提升景区内部道路通达水平,健全综合服务枢纽和游客集散中心。加强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建设,实现全域5G信号、无线WiFi、智能导游导览全覆盖。(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
2.持续深化重点景区建设。推进崆峒山龙头景区提档升级,完善提升景区及周边水、电、暖、气、污等设施,丰富文旅康养业态,推动景区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加快完善西王母文化大景区文化体验、康养旅游、住宿餐饮等功能,促进与温泉小镇联动,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推进关山大景区文旅康养产业集聚和质量提升,建设关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到2030年,崆峒区海寨沟、华亭市莲花台、米家沟、灵台县皇甫谧文化园、崇信县华夏古槐王等景区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崆峒山大景区力争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崆峒山大景区管委会、平凉文旅投公司)
3.大力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实施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行动,高标准全要素打造平凉红牛、静宁苹果、皇甫谧针灸、庄浪梯田、安口陶瓷、泾川温泉、红色研学、民俗非遗、体育运动、森林露营、乡村旅居等特色主题文旅康养乡镇。加强乡村旅游运营管理,积极发展全国甲级乙级民宿,开发特色民俗文化、田园观光、农耕体验、果蔬采摘、科普教育、健康养生等产品,带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到2030年,创建30个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打造50个精品乡村旅游示范村。(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农业农村局)
4.积极发展城市休闲旅游。在城区、旅游乡镇合理布局建设旅游休闲街区,打造一批康养美食名镇、名村、名街、名店、名品牌,发展“一县一条美食街”、“一县一桌养生宴”,构建从景区到街区、社区、商圈的主客共享旅游公共空间,积极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发掘养生饮食文化,推出绿色有机健康菜品,培育红牛宴、养生宴、药膳宴、素斋宴等美食菜系,评选平凉特色美食“十大名宴、百家名店”。到2030年,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3个。(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
5.打造特色体育旅游。健全重点景区、城市公园、休闲绿地、乡村旅游示范村等区域休闲绿道、自行车道、健身步道等体育设施。推进体育公园、体育场馆、运动训练基地建设,促进市体育运动公园、静宁奥林匹克体育公园等场馆休闲化、景区化。培育“跟着赛事游平凉”品牌,举办专业赛事和大众赛事相结合的品牌赛事活动,发展山地越野、森林穿越、低空飞行、水上运动等体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延伸体育康养旅游产业链。编创崆峒武术少年强身拳、中年健身拳、老年养身拳,普及推广崆峒武术。到2030年,把崆峒武术邀请赛、全国女子围棋赛、全国登山健身赛(崆峒山站)等赛事培育为全国知名体育运动赛事,创建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5个。(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崆峒山大景区管委会、平凉文旅投公司)
6.拓展主题研学旅游。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研究院等合作,创建大学生实训基地、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开设皇甫谧针灸、崆峒武术、自然生态、农业产业等主题研学课程。推出一批以黄河文化、长征文化、石窟文化、道源文化、非遗文化等为主题的研学产品,打造一批主题鲜明、体验丰富的精品研学线路,开发一批沉浸式、参与式研学旅游项目,完善师资、接待、安全等服务保障,满足个性化、定制化、品质化市场需求。(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教育局)
7.创新旅游消费场景。深度挖掘特色文化,利用AR/VR/MR、声光影等新技术,在崆峒古镇、崆峒不夜城、梁坡水街、印象水洛城等街区集合餐饮、娱乐、购物、演艺等要素,培育“夜游”、“夜购”、“夜演”、“夜宴”、“夜健”新业态,推动城乡生活场景和旅游消费场景融合。加强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智慧文旅应用,聚焦文旅康养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环节,打造集多种功能、多种体验为一体的消费新场景。(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商务局)
8.开发冬春旅游产品。配套完善滑雪场、滑冰场、可移动式冰场、冰雪游乐场等冰雪运动设施,发展冰雪运动、避寒旅居、温泉度假等旅游产品。围绕“冬春平凉也很美”主题,鼓励景区、酒店、民宿实施冬春季优惠折扣政策,策划举办丰富多彩的社火表演、非遗展演、民俗体验、年货大集、冰雪嘉年华、体育赛事等文旅活动,提升冬春季旅游吸引力。(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崆峒山大景区管委会、平凉文旅投公司)
9.强化旅游宣传营销。深化与中省主流媒体和携程、途牛、马蜂窝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合作,整合政府、行业、媒体、企业资源,建立上下联动、一体化宣传推广机制。动态分析文旅康养客源分布、游客需求、消费倾向,科学制定广告投放等营销策略,赴主要客源地举办专题推介,提升市场开发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加强与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合作,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推介、网红代言等形式多方位营销。实施“N个一”宣传计划,拍摄、创作、编排主题宣传片、书籍、影视、歌曲、演艺等,通过全方位宣传推介,在全国叫响平凉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融媒体中心)
(四)聚力建设旅居康养优选地
1.加强全域生态建设。加强城市公园绿地、口袋公园、城郊生态绿地、小微绿地建设,完善城市绿地体系,提升绿地生态功能,打造城市绿色“会客厅”。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拓展乡村绿色空间,打造生态田园综合体、绿色农庄、美丽庭院,提升乡村宜居宜游水平。强化对旅游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加强对崆峒山、关山等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旅价值的保护,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文旅局)
2.丰富生态旅游产品。依托“山、水、河、林、草、田”等生态资源,培育森林康养、气候康养、养老养生等生态康养业态。开发梯田观光、自然研学、亲子研学、生态露营等生态旅游产品,发展森林避暑、徒步、探险、攀岩等林旅融合项目。加快崆峒区、崇信县、静宁县温泉资源勘探,实施橙香瑶池温泉小镇、海寨沟温泉度假区、界石铺温泉康养综合体、崇信县城东一带地热资源开发等项目。到2030年,建成省级森林康养旅游基地、职工疗休养基地共5个,温泉康养旅游基地8个,把泾川温泉小镇、海寨沟温泉度假区打造成西北温泉旅游名镇。(责任单位:市林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文旅局)
3.构建康养旅居体系。依托崆峒山、关山等旅游度假区建设,配套建设中高档、经济型酒店宾馆。推进康养旅居地产开发,实施崆峒区天门塬旅游康养集聚区、华亭市仙姑山文化康养园、静宁县成纪康居园等旅居地产项目,支持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旅居住宅、旅居社区。加强同国内知名文旅企业、酒店集团、养老保险公司合作,建设一批旅居度假公寓、客栈、民宿、营地等多样化住宿产品。到2030年,新评定星级宾馆5家以上,等级民宿10家以上,建设旅居康养公寓2000套以上,住宿床位达到4.5万张,养老机构床位3000张以上,建立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上乘、服务优质的旅居接待体系。(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文旅局、市商务局)
4.打响避暑旅游品牌。依托自然生态叠加优势,培育“冬养海南、夏养平凉”避暑旅游品牌,巩固陕、甘、宁、青客源市场,拓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客源市场,组织开展“康养平凉”、“避暑平凉”宣传推广和市场营销,策划举办音乐节、露营节、美食节、武术节等节会促销活动,广泛吸引国内外游客,扩大平凉“全国避暑旅游优选地”、“全国十大大暑节气生态文旅品牌”、“全国避暑旅游十强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生态环境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研究制定先行区发展规划,谋划实施重大项目,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问题。把先行区建设纳入年度政府重点工作考核,制定任务清单,建立工作台账,落实主体责任,推动工作落实。
(二)强化项目支撑。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和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旅康养融合重大项目建设。鼓励房地产、康养小镇等综合体项目转型发展,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为符合政策的康养产业项目提供用地保障。
(三)强化企业培育。深化县级文化旅游投资公司改革创新,通过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制改造等形式,推进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改革。加强民营文旅康养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融资和发展能力,培育一批规上文旅康养企业。
(四)强化区域合作。利用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联盟、陕甘川宁毗邻地区旅游联盟、文旅康养城市联盟等平台,深化与西安、兰州、银川等周边城市合作,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合作机制,积极融入陕甘宁等旅游大环线,形成联动发展效应。
(五)强化人才支撑。将文旅康养产业人才引进纳入全市人才引进工作计划,培养引进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创新的文旅康养企业家和景区规划、文化创意、旅游演艺等专业人才。鼓励市内外文化、中医药方面名家名人名医在平设立工作室。加强导游、讲解员、酒店民宿服务员等培训,培养一批“网红导游”、“旅游主播”、“民宿管家”,壮大文旅康养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