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出现资金周转困难,都是自己主动跑银行求贷,现在银行根据我的信用信息,主动送贷上门,真是太贴心了。”近日,山东省新泰市汶南镇养殖园区的养殖大户刘彬,迎来了主动对接融资需求的建行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就拿到了200万元纯信用贷款,解决了燃眉之急。
从“主动找银行”到“银行主动找”,资金、政策送到养殖户家门口,转变主要归功于新泰市信用中心实施的信用数据“入市”。 近年来,新泰市不断探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以数据开发利用为抓手,激活数据要素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撑。
“以前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贷款,需要抵押物或担保,现在银行更关注自身发展情况。数据中包含的纳税等级、专利数量、人才结构等信息,已成为企业经营情况的佐证;同时,也帮助金融机构研判风险,提高服务精准度。”建行新泰支行行长韩尚祯敏锐地捕捉到金融业务的变化,发现数据要素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提供了新思路。
在新泰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大屏上持续跳动的数字,代表着不断汇聚的数据。刘彬和其他养殖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信用档案,他们的注册信息,纳税信息以及表彰奖励信息等一目了然,像这样的涉农、行政管理、企业信用等数据信息当地归集了14大类、62小类,超1亿条。然而,这些海量的数据大都躺在平台上睡大觉。
“开始我们拿到这些数据主要是企业、群众社会诚信度的评价,应用在各种评先树优、入党审查、职称评定等这些领域,如果不用起来、不盘活起来就是一串串数字,用起来则是‘真金白银’。”新泰市社会信用中心、高级经济师曹淑涛介绍,当地一直以数据开发利用为抓手,探索激活数据要素价值的新路径。
为了盘活数据要素的价值,当地政府与金融机构决定共建“信用大数据科技联合实验室”,信用平台与银行贷款系统直连,实时调用农户在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涉农数据和信用等级情况。可这样一来,数据相连的隐私安全如何保证?
“整合信用中心这边多维的政务数据、信用数据,包括建行这边的数据,对敏感信息加密脱敏后,双方通过各自节点引入实验室平台,基于隐私计算,联合建模输出结果,充分保护了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实现 ‘用数不见数’。”建行山东省分行数据管理部数据分析师马末表示。
依托信用数据分析,建行山东省分行细分出“乡村振兴带头人”等14类经营主体,已累计提供超12亿元预授信额度。其中,为首批小微企业客群预授信总额超10亿元;200多户养殖户成为首批乡村特色产业供应链贷款的客户群,获得授信1亿元。
“一开始我只能申请3万元,但银行调取我的社会信用报告后,额度增加到了5万元。”新泰市龙廷镇生猪养殖户崔新是首批受益者,优秀的“社会信用”为他的贷款“加了分”。
此外,依托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该行发放科技补偿贷13笔4600万元;依托农险参保数据,为320户种粮散户授信595万元……形成了“整群授信”带动“整县授信”的信贷模式。
“把数据变成信用,把信用变成更多的价值,赋能乡村振兴,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新泰市发改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衍东介绍,过去看似“没有价值”的数据如今成了宝。目前,新泰市信用平台归集的超1亿条信息已累计获得超12亿元预授信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