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前不久,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记录了自己正常就医时遭遇“医托”,最终被骗高额费用的经历。这些“医托”常常出没于正规医疗场所及周围,以患者、老乡等身份与患者或其家属搭讪,通过“自己的病情类似”等话术,推介医疗服务或诱骗患者到其他小诊所看病。往往患者钱花了,医疗效果却难以保证。

  “医托”并非新鲜事,却是老百姓的烦心事。在“医托”的套路下,一些中老年病人、对诊疗程序不熟悉的患者以及“病急乱投医”的重症病人很容易上当受骗。对患者个人而言,听信“医托”接受不正规的治疗不仅仅会蒙受经济上的损失,还有可能因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而加重病情,危及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医疗行业而言,“医托”的存在扰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破坏就医环境,最终损害的还是广大群众的健康权益。

  对于“医托”违法活动,国家一直持严厉打击的态度,相关部门多次出台文件并开展专项打击整治行动。如今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医疗监督跨部门执法联动工作的意见》,对打击“医托”等扰乱正常医疗秩序的行为作出明确规定,相关行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同时也要看到,现在的“医托”相较于过去,“作案手法”更加隐蔽,一些甚至发展成了分工细致、组织严密的团伙,还有不少“医托”隐匿在网络上,通过评论或发私信等方式,推荐各种小诊所,诱导患者进入骗局。这无疑更加大了打击治理难度。

  为何“医托”乱象年年抓年年有?一是违法成本太低。目前对于“医托”违法行为的惩处大多属于行政处罚,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涉及扰乱医院秩序、诈骗等行为,最多拘留15天、罚款1000元,这样的处罚力度很难对不法分子形成有效震慑。二是“医托”的流动性和隐匿性极强。“医托”常常伪装成患者,拿着病历和挂号单排队,医院方面即使发现了也很难对其进行约束,相关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同样面临取证难的问题,这给了不法分子逃脱的机会。三是优质医疗资源相对稀缺,导致“医托”容易利用信息不对称骗取求医者的信任,这也是“医托”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医托”本质上是一种诈骗行为。针对“医托”乱象,应综合施策斩断其背后的利益链条。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医托”及雇佣“医托”行为的惩处力度,避免陷入“医托”抓了放、放了抓的“恶性循环”。二要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加快形成跨部门联合监督执法合力,防止“医托”风头过后死灰复燃。三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如此“医托”自然也就没有空子可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