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在官方网站上线“假冒国企”举报平台,社会公众可通过该平台对假冒国企问题线索进行举报。国务院国资委将会同有关部门、中央企业对举报信息进行核实,问题查实后,将依法采取限制登记、撤销登记、信用惩戒等措施,存在企业内部人员或者黑中介参与的,将依法依规严厉打击。

  长期以来,部分不法分子通过伪造公章、虚假证件等方式,假冒国企招摇撞骗,甚至从事骗取银行贷款、欺骗社会公众和地方政府等违法犯罪行为,不仅让真国企背黑锅,也让不少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苦不堪言。然而,多方严打之下,假国企“制造链”依然以更隐蔽的方式存续。多家媒体调查发现,黑掮客对多家国企明码标价,称少则花费80万元,多则400万元,一家企业就能戴上国资帽子。哪怕被打假,也可通过“平移”方式变更为其他国企股东。更有甚者宣称,国企的公章、工商资料就在自己手上,“百分之百安全”。

  究其根本,之所以有人愿意花几十万、几百万假冒国企,瞄准的是“帽子”背后的优待。打击假国企的治本之策在于,赋予各类企业真正同等待遇和地位。假冒国企成了亏本买卖,需求就会自然而然消失,“猫鼠游戏”也将终结。

  操作层面,利用信息不对称,假国企的身份才能骗来好处。避免有人上当受骗的关键,也就在于揭开假国企的虚假面具。2022年11月,国资委上线监管企业产权信息查询平台,就是提高信息透明度的重要举措。若是有人担心上当受骗,在该平台输入企业名称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就能查询该企业是否为中央企业所属企业。在“查询验证”基础上,新增“举报”功能,是获取问题线索、加大打击力度的重要手段。此次举报平台上线,将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力量,对假冒国企行为形成人人喊打的舆论氛围,进一步营造依法合规、守信经营的营商环境。

  当然,有了假国企线索,相关部门依然会面临举证艰难且费时费力等难题,就算举证成功,一些假国企也会迅速“更换马甲”以逃避打击,这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难题。

  同样值得揣摩的是,该如何打造阳光国企。《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一些部属企业存在经营乱象……2户通过股权代持、虚假合资等方式,帮助870户民企挂靠为假国企”。过往案例中,一些假国企与真国企的关系千丝万缕,甚至出现了假央企与真央企组成联合体拿下当地特许经营项目的案例。可以说,假国企难打与其背后复杂隐秘的利益链条相关。

  故而,提高信息透明度公开性、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同时,也需要引导国有企业加强自律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防控机制,避免为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