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崆峒区司法局立足司法行政职能,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工作理念,扎实履行“一个统抓、五大职能”,精准聚焦群众的法治需求和法律服务需要,五措并举让司法行政工作更接地气,群众“法治获得感”更加充实,“司法惠民”效果更加显著。

畅通行政复议贴民心

  秉持“公平公正、便民高效、复议为民”的工作理念,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法律援助+行政复议”受理窗口,公开受理范围、条件、程序等事项,优化行政复议受理程序,严格落实一次性告知制度。完善健全案件审理机制,以“优化程序、调解优先、能动复议”为抓手,以“办结一案、规范一片”为目标,制发行政复议意见书,通过约谈、座谈、培训等方式,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严格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区政府主要领导顶格调度、相关领导带头出庭,行政机关负责人100%出庭应诉,建立备案提醒、通报约谈、信息共享等机制,倒逼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深化法治宣传聚民心

  深入推进“八五”普法,扎实实施“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举办全区“法律明白人”培训班,培训乡村“法律明白人”852人。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打造全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1个、全市法治教育基地3个、乡镇级文化广场5个、法治宣传长廊4个,有效推动普法方式从说教式、灌输式向主动学法、潜移熏陶转化。强化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开展以“开学季·第一堂法治课”为主题的法治安全教育讲座、送法进校园等活动126场次,发放“青春与法同行”法治读本、“民法典进校园”等法治资料、法治公交卡套、法治手提袋等。以“法律八进”为抓手,开展普法为民主题活动,进一步推动形成了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抓实人民调解舒民心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人民调解工作体系,累计成立人民调解组织303个,现有人民调解员865人。加强行业性、专业化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指导成立了道路交通事故、总工会劳动争议、税费服务、婚姻家庭、中心城区供暖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4个,成立西郊街道甘沟路社区万家和调解室、孙玉林劳动争议调解室2个,累计建成“杨大姐”“泾水缘”“万家和”“邻里乡党”等个人调解室7个。坚持抓早抓小、应调尽调,指导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管好重点人群安民心

  严格执行社区矫正“周汇报、月调度、季分析”工作制度,创新“十要一防”措施,强化教育监管与帮扶同步推进,建立社区矫正帮扶教育、公益活动和就业基地,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开展集中教育学习活动,参加公益活动。扎实推行“1+2+3”心理矫治工作模式,充分了解社区矫正对象情绪动态和心理健康水平,开展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心理测评辅导、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对象综合风险评估,为社区矫正对象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矫治。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召开社区矫正奖惩工作小组会议,组织矫正对象参加“沉浸式”入监警示教育活动,在管社区矫正对象无脱管漏管现象发生。依托远程视频会见系统,搭建起罪犯与亲属会见的“连心桥”,有效解决了罪犯家属路程远、探视难、成本高的问题。

优化法律服务暖民心

  推行“窗口化、一站式”服务模式,在市、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窗口,为群众集成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等法律服务,倾力满足群众“一个大门进来,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法律服务需求。选优配强村(居)法律顾问队伍,为20个乡镇(街道)村(居)配备法律顾问52名,根据群众的法治需求及时、就近提供精准法律服务。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围绕农民工、妇女儿童、老年人及经济困难等重点人群,实行优先核查、优先受理、优先指派,实现应援尽援。认真贯彻落实“公证减证便民提速”工作要求,分类压缩公证办理期限,对于法律关系简单、事实清楚、无争议、无需核实、申请人提交材料齐全真实,且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声明、委托、放弃继承权声明等公证,出证时间缩短到“坐等即取”;对于材料容易核实、法律关系明确的继承类、合同类以及需要提供译文翻译的出生、证照、无犯罪记录等公证,出证时间缩短到5-7个工作日。针对特殊群体,提供上门“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等服务,有效提升了公证服务质量和办证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