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中国(甘肃平凉)
"最后一课":甘肃86岁老党员上缴生前积攒2万党费

来源 :中新网甘肃发布 :2019-06-27

             甘肃平凉崆峒区86岁老党员岳桂芳4月9日因病离世。后来,其女李静(化名)带着母亲在病榻上的遗愿,将母亲多年省吃俭用积攒的2万元人民币作为“特殊党费”上缴至党组织。至此,李静完成了母亲交给她的最后嘱托,这也是岳桂芳给子女上的“最后一课”。

  对于李静而言,小时候,从居住了两年的生产队农药库房搬进母亲亲手盖好的三间土坯房,是母亲给他们最真切的温情和力量。

  “86载春秋,66年党龄。”李静说,1933年,岳桂芳出生在静宁县古城乡的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她在父辈的庇佑下与姊妹们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紧巴日子,目不忍视、耳不忍听的旧社会苦难给目不识丁的她留下了深刻记忆。

  1951年,岳桂芳在静宁县妇联参加工作,成家后,于1953年调至平凉,先后在原平凉地区共青团委和妇联工作。新的工作与生活使她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更为她指引了积极的人生方向。

  “学习文化知识、提升政治素养,一个都不能少。”岳桂芳无比珍惜单位提供的党校培训机会,努力求知、刻苦上进,于1953年10月21日如愿加入向往已久的党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

  1958年之后的十年,政治风波波及岳桂芳家庭,她被迫从原平凉地区妇联退职。在没有任何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靠给人筛砂石、洗衣服养活着一家老小。

  1969年,时年36岁的岳桂芳被下放到山西省曲沃县务农。尽管人生坠入了深不见底的悬崖,但对党的无限信任犹如暗夜里的一丝微光,支撑着她熬过了苦涩的十年。

 

  据李静回忆,初到山西时她只有六岁,母亲每天一边劳动一边照看他们姊妹四个。为了让他们吃饱穿暖,隐忍坚强的母亲每天劳动到筋疲力尽,即使苦到咬紧牙关,她都盼着等着,不曾放弃信仰。

  1979年,丈夫平反,岳桂芳终于回到平凉,与丈夫和其余两个孩子团聚。1982年,受原平凉市城关镇党组织委托,她担负起了原平凉市手工业局下属企业门店的经营。十三年间,她带领着工友,将这个濒临倒闭的手工作坊壮大为有盈余、缴税金、惠及所有工人的小企业。

  20多年的工作中,岳桂芳所在的单位和党组织曾多次授予她“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然而,在李静的印象中,母亲缺是个“小气人”,家中子女多、开销大,母亲的衣裤、袜子都是缝缝补补,只要还能穿就舍不得扔掉。

  1997年,岳桂芳退休。2003年,其丈夫去世。后来的日子里,每月350元到1350元的遗属生活费是她唯一的生活来源。如此境况下,岳桂芳依旧记挂着报答党的信任,病重时,她嘱咐李静,务必把从生活费里省出来的2万元全部作为“特殊党费”上缴给党组织。

  这2万元“特殊党费”,见证了一个平凡的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的无言坚守和“把一生献给党”的千钧誓言。

  回忆起母亲去世时的情景,李静哽咽不已:老人在世时,每当听到对党和社会不满的声音,她总说,“个别人的行为不能代表整个党,我相信我们党一定能带领我们的人民奔小康,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

  从蒙昧到明德,岳桂芳老人怀着对知识的美好渴求和为社会做点事的朴素愿望,将平凡而不普通的一生书写得工工整整。她生前常说,“党把我从一个不识字、不懂人生意义的农家女培养成了一个坚定信仰共产主义,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这一辈子没有虚度年华。”

  “母亲一生只想平平凡凡、踏踏实实,她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并不希望宣传什么,我们做儿女的只想遵从母亲的简单愿望。”李静说,这是母亲给他们上的“最后一课”。

   首页 >信用公示 >守信个人风采

"最后一课":甘肃86岁老党员上缴生前积攒2万党费

发布时间: 2019-06-27   文章来源:中新网甘肃 浏览次数:355次 作者: 梁璐

             甘肃平凉崆峒区86岁老党员岳桂芳4月9日因病离世。后来,其女李静(化名)带着母亲在病榻上的遗愿,将母亲多年省吃俭用积攒的2万元人民币作为“特殊党费”上缴至党组织。至此,李静完成了母亲交给她的最后嘱托,这也是岳桂芳给子女上的“最后一课”。

  对于李静而言,小时候,从居住了两年的生产队农药库房搬进母亲亲手盖好的三间土坯房,是母亲给他们最真切的温情和力量。

  “86载春秋,66年党龄。”李静说,1933年,岳桂芳出生在静宁县古城乡的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她在父辈的庇佑下与姊妹们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紧巴日子,目不忍视、耳不忍听的旧社会苦难给目不识丁的她留下了深刻记忆。

  1951年,岳桂芳在静宁县妇联参加工作,成家后,于1953年调至平凉,先后在原平凉地区共青团委和妇联工作。新的工作与生活使她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更为她指引了积极的人生方向。

  “学习文化知识、提升政治素养,一个都不能少。”岳桂芳无比珍惜单位提供的党校培训机会,努力求知、刻苦上进,于1953年10月21日如愿加入向往已久的党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

  1958年之后的十年,政治风波波及岳桂芳家庭,她被迫从原平凉地区妇联退职。在没有任何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靠给人筛砂石、洗衣服养活着一家老小。

  1969年,时年36岁的岳桂芳被下放到山西省曲沃县务农。尽管人生坠入了深不见底的悬崖,但对党的无限信任犹如暗夜里的一丝微光,支撑着她熬过了苦涩的十年。

 

  据李静回忆,初到山西时她只有六岁,母亲每天一边劳动一边照看他们姊妹四个。为了让他们吃饱穿暖,隐忍坚强的母亲每天劳动到筋疲力尽,即使苦到咬紧牙关,她都盼着等着,不曾放弃信仰。

  1979年,丈夫平反,岳桂芳终于回到平凉,与丈夫和其余两个孩子团聚。1982年,受原平凉市城关镇党组织委托,她担负起了原平凉市手工业局下属企业门店的经营。十三年间,她带领着工友,将这个濒临倒闭的手工作坊壮大为有盈余、缴税金、惠及所有工人的小企业。

  20多年的工作中,岳桂芳所在的单位和党组织曾多次授予她“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然而,在李静的印象中,母亲缺是个“小气人”,家中子女多、开销大,母亲的衣裤、袜子都是缝缝补补,只要还能穿就舍不得扔掉。

  1997年,岳桂芳退休。2003年,其丈夫去世。后来的日子里,每月350元到1350元的遗属生活费是她唯一的生活来源。如此境况下,岳桂芳依旧记挂着报答党的信任,病重时,她嘱咐李静,务必把从生活费里省出来的2万元全部作为“特殊党费”上缴给党组织。

  这2万元“特殊党费”,见证了一个平凡的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的无言坚守和“把一生献给党”的千钧誓言。

  回忆起母亲去世时的情景,李静哽咽不已:老人在世时,每当听到对党和社会不满的声音,她总说,“个别人的行为不能代表整个党,我相信我们党一定能带领我们的人民奔小康,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

  从蒙昧到明德,岳桂芳老人怀着对知识的美好渴求和为社会做点事的朴素愿望,将平凡而不普通的一生书写得工工整整。她生前常说,“党把我从一个不识字、不懂人生意义的农家女培养成了一个坚定信仰共产主义,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这一辈子没有虚度年华。”

  “母亲一生只想平平凡凡、踏踏实实,她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并不希望宣传什么,我们做儿女的只想遵从母亲的简单愿望。”李静说,这是母亲给他们上的“最后一课”。

Copyrights © 2018-2021 credit.pingliang.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信用中国(甘肃平凉)
电话:0933-4166929 传真:0933-8227743 备案: 陇ICP备08000414号-2

甘公网安备 62080202000119号